奋战在滇西脱贫攻坚一线的“教育兵团”
■教育脱贫攻坚进行时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通报了一份脱贫攻坚“成绩单”:第二批13个州(市)的33个贫困县(市、区)全部达到退出条件,正式脱贫摘帽,教育部滇西对口帮扶的13个县区名列其中。
“回想跋山涉水的日日夜夜,我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定点扶贫县如期脱贫摘帽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副县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刘军如释重负,这也道出了挂职干部们的共同心声。
滇西是教育部牵头定点联系贫困地区,这也是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为一体的特困地区。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部属高校定点扶贫、专项扶贫深入推进,2018年,教育部派驻第六批挂职干部62人,投身滇西脱贫攻坚一线。
创新帮扶形式,巩固教育帮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健康扶贫;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学决策;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发动消费扶贫,实现云品出滇;深化高校合作,助力“两校”腾飞……他们用翔实的数据、创新的事例,刷新着教育部扶贫成绩单。
“一名挂职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大理州副州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队长李平表示,挂职总队及各帮扶单位统筹资源,挂职干部发挥自身优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牢牢坚守“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六种角色,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崇山峻岭,他们的汗水洒满学校、医院、田间地头,他们更是把心像种子一样,埋在滇西的土地里。
“留下来,不要走!”挂职干部们用实干赢得了滇西人民的心。每一个援滇干部挂职结束时,当地干部群众总会用这样朴实的话挽留。
滇西脱贫攻坚需要什么,劲儿就往哪儿使
如何精准扶贫?西安交通大学挂职干部张书红初到滇西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什么,能给后来的人留下些什么。作为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挂职副县长,她一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下乡调研和寻找帮扶发展新出路上。
张书红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调研让她了解了全县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立足需求,她通过学校组织来自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18位企业家,赴施甸县开展帮扶工作,考察当地投资环境和重点招商项目,助推施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扶贫,设置专项扶贫课题,打造美丽乡村。
“既要接地气,又要架天线!”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高校的挂职干部们发现,要想给当地发展打下扎实的扶贫长效机制,他们必须发挥好本单位和挂职地方的沟通桥梁作用。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永安村是典型的集“山区环境差、资源匮乏、人多地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于一体的深度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同济大学挂职干部刘一呈邀请同济规划院、建筑院专家团队前来永安村实地深入考察4次,结合实际问题,制定《永安村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施工图)》,争取“沘江永济桥建设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人居环境差、串户道路缺失、没有公共卫生厕所,以及“旧宅”“云安”“罗坝山”3个自然村群众雨季过沘江安全出行难等问题。
2018年7月,挂职期满时,中国人民大学挂职干部宋彪主动申请继续挂职。基于在教育、健康、文化、产业、法治等领域扶贫工作经历,作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副县长,他想探索学校参与教育扶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2018年8月,宋彪协调人大法学院与兰坪成立怒江研究所,成为全国首家以怒江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挂职干部张健挂职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副县长后,上茶山、下田地,进农户,了解云县县情、民情和社情,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精准扶贫的“路线图”,通过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两轮驱动,不断提升云县自身“造血”功能。
两年来,张健积极联系沟通校地双方,促成校地双方高层12位领导9次互访,高层的频繁交流,形成了强大帮扶合力。华南理工大学为云县量身定制全域旅游规划,实现乡村资源的多元利用,让原本缺乏活力的乡村落后地区具备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云县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2018年,云县作为云南省首批、临沧市首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云南省景东县副县长、浙江大学挂职干部吴建绍,则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共赢的消费扶贫新模式,通过建立教职工福利消费平台、教职工生活消费平台、校园餐饮消费平台和互联网+购销对接平台等4个消费扶贫平台,以校园消费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市场,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外生扶持向内生致富的转变。
刘军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派出的定点扶贫挂职干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信息优势,围绕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共建平台,研发推广适用农业技术,在临沧市和镇康县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临沧教授工作站”和“中国农业大学镇康教授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镇康科技小院”,从2017年开始,学校开始派出博士服务团,精准掌握当地支柱产业情况,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产业兴,则农村富;产业强,则致富旺。在滇西,产业精准扶贫,成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刚落成不久的茶叶加工厂内,茶香四溢。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捐资360万元,在村里建设年产规模100吨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辐射全乡14个行政村,覆盖2.4万余亩茶叶基地。
临沧市临翔区挂职副区长、华中科技大学吕洪良博士介绍,茶厂建成投产后,可为蚂蚁堆村这一重点贫困村增加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上,并有效带动周边村组茶叶产业发展,蚂蚁堆茶厂首批数控发酵熟茶已于今年5月开罐。
改变当地粗放的茶叶加工方式,小山村建起大茶厂,这也是教育部及其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滇西扶贫的一个缩影。
瞄准“痛点”,为教育扶贫精准“破题”
“初到县里的第二天,县领导便带我下乡进行调研。通往乡村的路上,山势险峻。一路上,他不时指着村寨里一幢幢整洁漂亮的楼房说,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支持新建、改扩建的学校校舍,现在各个乡镇村寨最好最坚固的房子都是学校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副县长、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挂职干部张耀东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时,仍忘不了宁洱县领导话语中对“发展教育能够彻底拔除穷根”的笃信和坚持。
不久后的两次基层调研,让张耀东对“教育可以点亮希望,可以改变命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他记忆犹新。
张耀东说,有一次,他走访一户建档立卡家庭,这户人家虽然因家人身患重疾需长期治疗,导致家中经济困难,但他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坚强而乐观的笑容。聊天中得知,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昆明读大学,一个在县里读高三,分别享受到了相应的资助政策。“虽然家里现在暂时困难一些,但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也有了盼头,等孩子们毕业工作后,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相对于产业扶贫这种立竿见影的方式,教育扶贫尽管见效较慢,却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渠道。
2017年9月,沈正波从清华大学来到彝乡南涧,担任南涧县南涧镇西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到西山后,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基本没有走出大山,对未来没有规划、缺乏目标。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8年5月,沈正波发起了“放飞梦想,逐梦前行——西山学子北京行”活动,组织西山小学学子走进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等,开展体验学习,来到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五四红楼等陶冶爱国情操,走进故宫、鸟巢、水立方、北京城市展览馆等感受首都魅力,走进自然博物馆、动物园、中国科学技术馆等探索新知。几天的北京行,学生的思想和言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将梦想的种子根植在西山学子心田。
“教育扶贫,是各类扶贫中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举措,需要时间检验和群众检验。教育扶贫成效不是简单地表现在捐款捐物,而是在深层次上谋划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解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副县长、中央电化教育馆项目部副主任杨金勇看来,教育扶贫重点也在于此。
在中央电教馆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沧源建设云南省首个教育手机云,以低成本、草根式的应用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专递同步教学覆盖全部校点,打造了教学点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沧源模式。项目实施以来,共有758节直播课,直播内容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年级全学段全学科的教学课堂,使全县76个村小和教学点占全县小学生47%的孩子实现了与乡镇中心校乃至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有力缓解了全县38个教学点师资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教学点教师备授课等教学常规工作。
杨金勇还积极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攻坚,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专递同步教学模式,解决村小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国家课程的突出问题。利用专递同步教学加强对边远村小教学点的课堂教学监督管理,以及在全县所有毕业班开展复习备考同步教学,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涉及云南10个州市,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应运而生,采取“总部+特色学院”的方式开放办学,目前已有珠宝、傣医药和普洱茶3所特色学院,分别位于保山、西双版纳和普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