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流派丰富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些流派在关注实践的同时,时刻不忘关照未来。有学者选择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复式视野”,以“SCHS”课程(即感性,sensibility;变化,change;幸福,happiness;第六感技术,sixth sense technology)为主体来丰富和发展苏派教育,使其形成将集成化、连环式、实景型情境纳入研究视野的“复杂性范式”,利用可穿戴设备将虚拟和现实加以无缝融合,发展学生“跨界整合”的“通适力”,通过建立“非正式工坊”和开设“幸福课程”来推行自我实现的生涯规划等。

理论贡献

话题、元素、学派转向

    刘禹锡有词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70年来中国教育教学改革流派的探索实践,为中国教育学理论创新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首先,各种流派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为理论增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话题。各种流派对学科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主题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都是深化相关教育理论的宝贵资源。有待深究的话题有苏派、浙派和海派等实践流派的形成,与其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渊源之间存在何种内在关联性?衡量一个流派成立或成熟的根本标志是什么?是否存在从流派转变为学派的可能性?

    其次,流派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会绵延不断地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呈现出理论元素或新的学术生长点。譬如说,苏派教育的“情境育人”“尝试指导”,教育数学流派的“教育数学”,职业教育流派的“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等,有的是值得进一步作理论加工的素材,更多的是接近成形的新概念和新命题。在这些流派的推动下,教学从学生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课程从被动实施走向自主开发,教师由接受培训走向主动合作式研修……这些举措和变化,不仅改进和优化了实践,也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

    再其次,一些较为成熟的学派,在具备了相同的教育教学主张、相似的教育教学或管理风格、领军人物与团队、具体的操作体系和广泛而重要的影响等基本特征之后,通过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有可能使自身从实践型的流派发展成为实践与理论互生共长的教育学派。如有研究者指出,历经30多年的不懈探索,情境教育已从当初的一种实践模式发展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学派。该学派以“情感”为命脉,以“情境”为基因,以“儿童”为立场,以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为主要架构,建立起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学校现代化标准及区域试验研究”[16JJD880016]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