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力量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办学纪实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北外附校”),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仅有的全额投资创办并直接领导的外国语学校。学校地处北京市海淀区西二旗大街19号,占地7.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8万平方米,目前提供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以及高中国际项目课程班和外语特色课程班,在校生近3800人,其中700多名学生为免费就近入学。现有专任教师330人,常年聘请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20余人。全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担任北外附校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研究员、特级教师林卫民担任北外附校董事长、校长。
1 薪火相继六十载(历史沿革)
北外附校前身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的亲切关怀下,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开设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5个语种,后增设日语。1959年9月,学校迎来了从北京市全市初中挑选的首批251名高一新生,3年后,其中126名学生直接升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本科学习。
1961年春,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整体迁址至当时的宣武区南新华街2号(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址,时为教育行政学院所在);1962年,改由外交部门直接领导。1963年4月,根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批示,国家教育部门在北京召开全国有关省市教育部门领导、4所外语院校和8所综合性大学负责人会议,决定在全国举办10所外国语学校,采用从小学三年级入学到高中三年级毕业的“一条龙”贯通式模式培养青少年外语人才,为高等教育准备并输送人才。196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9月初,共有新生408人入学报到,其中,高一年级97人,初一年级160人,小学三年级151人。
1970年7月,北外附校迁回海淀区苏州街(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1988年,学校停办。
2002年2月,经北京市海淀区政府部门、海淀区教育部门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恢复举办“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学校。同年,北外附校恢复招生,首届入学新生126人,后逐年递增。2006年7月,北外附校搬入海淀区西二旗新校舍。2018年12月,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学校恢复沿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名。
60年来,北外附校虽几易其址,几经更名,但北京外国语大学倾全校之力办好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初心不变,几代北外人薪火相传,附校师生员工拼搏奉献,使北外附校卓越的教育品质青蓝相继,在传承与创造中追赶时光,凤凰涅槃,用心血、用汗水、用胆识、用智慧谱写出属于当代的精彩华章,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外语教育科研事业及各涉外机构等,培养了一批杰出外语人才,为全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 砥砺奋进谋发展(变革发展)
复办后的北外附校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曾执掌杭州外国语学校8年的林卫民校长,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持北外附校工作。林卫民校长对学校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战略思考,研制出基于学校发展的一系列强有力的变革方案并付诸实践,从组织机构调整到思想文化更新,让北外附校实现了办学业绩和招生人数的“双增长”。
近10年来,北外附校被评为国家级别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办好法语国际课程学校、西班牙教育部国外语言教育推广基地、德国联邦行政管理局DSD学校,获得国家级别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教师校本培训示范校、北京市足球运动项目学校、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海淀区复语教研基地以及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示范校、教师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等荣誉,林卫民校长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创新优秀校长奖。
经过持续的学校变革行动,全面建立了以“课堂教学设计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学创新体系。
1.课程创新力
北外附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前提下,积极开设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地方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同时创立了外教中教联合执教的英语实践课程和用英语教授数学、足球训练、科技制作以及生活技能等双语课程,包括健康饮食、健康运动、时间管理等校本课程;开设了“复语外语课程体系”校本课程,联合国外机构组建了高端英语特色课程班及国际课程班,开辟了多元升学途径,获得到很大的成功。
近年来,北外附校开发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术课课程及运营机制,包括冰球、花样滑冰等雪地运动,行进管乐团、舞蹈、合唱、足球、武术、轮滑、陶艺、沙画等30多门课程和60多个社团;新建了创客中心,内含编程、机器人、无人机、微电影创作等课程;开设了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复语、双语和英语实践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系列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建立了“开心农场”“小牧场”“年级植物园”等,开设了系统的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以“隐性课程”训练学生的持家能力和劳动技能。这些课程,与学生的全人发展、终身学习动机等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力
北外附校全体教师努力做到将“改变的缔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站在未来社会的视角参与创造意义的课堂情境,教会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创设合作、分享、交流的机制,直达学科学习的深层意义。教师力求通过有效的设计,改变学生的心智和行为、改造课堂学习氛围、改良和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进步。
北外附校以“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正确的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全面教育力的核心要求。“天天用心地做平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教育教学的事务,让每一件事、每一项要求都落到实处”,经过长时间的洗礼,形成了如下良好的充满教育力的氛围:
(1)满怀激情地致力于促成全体学生(而不只是某些学生)的成功;
(2)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第一受益者,“让学生发生对人生有益的变化”是全体教师的职业使命,并用它来加速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3)坚持卓越,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绝不容忍半点儿官僚主义;
(4)选择符合学校现实的更有价值的理念,无论它来自何处,并且围绕理念展开无穷尽的、贯彻理念的并长期坚持的行动;
(5)重视教师作为学校发展基础的智力投资,尽力优化专业团队及专业项目的发展;
(6)理解针对现实及形势变化进行学校变革的意义,通过学校变革行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7)建立一个清晰、简洁,以学生成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愿景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充实;
(8)创建一个舒展、兴奋、信任并充满激情的工作环境,鼓励创新,激励先进;
(9)使每个教师具有并保持对学生永远的教育影响力;
(10)拥有一支良好素质的管理团队:充沛的精力、激励人们投入激情的能力、坚定的决断力,以及坚持不懈地付诸实施的执行力。
此外,北外附校还认真研发了一些专题教育项目活动,例如国际理解教育与活动项目、研学旅行与国际交流项目、创客活动与科技创新项目等。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文化理解教育”“人权与和平教育”“环境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主要的学习领域,研发了一系列校本化的教育内容;开发了国际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国际研学旅行成为校内“正式课程”的补充,是外语实践课程的拓展;开展创客活动与科技创新项目,创建了科技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课程研发、活动开展、参加各级比赛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