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载 坚守人本初心 践行育才使命
在这个追逐功利、浮躁喧嚣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能打造一方诗意的天空,引导学生执着和自由的精神,让孩子们不致沉溺世俗而迷失自我,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使他们在面临人生的坎坷和风雨时,能够始终抱着一种诗意的人生态度去坦然面对,我们何乐而不为?
——刘绍华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叫《聊斋志异》,郭沫若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其“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在《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里——山东淄川,有一所学校,也被视为“异类”,其校园气韵、队伍气质、人才特点、教育生活都与兄弟学校不同,有人评价其“育生育师高人一等,言人言教入骨三分”,“良莠有异志,严宽皆成才”。
这所学校,是一所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现名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中学(简称淄博四中)。与所有的历史老校一样,她历尽坎坷,饱受风霜,但不同的是:这里的教育人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遇到怎样的窘境,都始终保持着充分的自信与乐观——他们坚信“中华必然复兴,教育必有所为”,乐观地坚守人本初心,豪迈地践行人才使命,科学地分析一个时代人的整体特色和使命,其史诗般的足迹和充满诗意的学校生活与不少的高中学校“单调的生活”“冲刺的节奏”也迥然而异。丰富多彩、不紧不慢,却又多元、高端、整体地发展着、成长着……
“异”者,奇异、异象之异也;“异”者,优异、异趣之异也。90年来,她沐雨而歌,浴血为诗,从“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培养优秀人才、献身中华振兴”到“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从“教育救国”到“教育报国”,苦难而伟大的她,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曲折、最沧桑的历史,却以坚韧而豪迈的诗篇诠释了“民族兴亡系于人才”和“教育兴衰始于人本”的真理和真谛。
大楼篇
历久弥坚 不倒的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29年,是中国人民尤其淄川人民最苦难深重的一年:中原大战爆发,山东作为重要战场,创伤与苦役使人民无食果腹,无衣蔽体,无家可归,无亲可依;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转嫁国内矛盾,减轻本国压力,对其控制下的中国山东加倍盘剥;淄川煤矿连续发生矿难,伤者无医,死者无恤,挣扎在生死线上。就在这民族危亡和民不聊生的一年,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应运而生,举起了“教育救国”的旗帜,开启了她迎滚石而逆上、历苦难而不倒的征程。
艰难初创,风雨飘摇:1929—1937年,校址在古城西北城隍庙故址,共招收九届学生,其中中学班400余人,师范班(淄川师范讲习所)200余人;1937—1945年,他们拒绝日本接收,学校停办,师生以各种形式积极抗战;1945—1948年,随着政局变化,学校时办时停,校址几经搬迁——章丘、济南、淄城等。学校风雨飘摇而又颠沛流离,但教育人救国初心不改,凝练成了该校特有的为真理而不懈求索的精神。
涅槃重生,快速发展:1952年在原址上建立省立淄川中学,1953年博山三中整体并入,淄博第二速成师范停办,其校舍和部分校具由该校接管;1955年改名为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沿袭至今;1980年被确定为市属重点中学,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6年成功置换原淄博师范校区,大大地缓解了学区适龄学子就学的压力。
时代担当,砥砺日新:2004年,学校现任领导班子组成,他们传承前人的精神与经验,立足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等新的趋势,提出“合适、充分、诗性”等教育思想,实施系列工程,勇于担当、砥砺前行,拉开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帷幕——
内涵工程——完善和更新涵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训、“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培育个体发展,延续民族生命”的办学宗旨、“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倾力打造齐鲁名校”的办学目标和“构建文明、进步、多元、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等在内的理念文化体系。
配套工程——2006年完成淄博师专原校区资产置换,2012—2018年抢抓“校舍安全工程”和解决“大班额”的契机,完成5.7万平方米的校舍改扩建,完成教学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特殊功能教育系统等各类功能配套建设。
格局工程——2012年主动争取创设新疆内地高中班(目前12个班,学生481人);2013年成立国际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教育团体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18年淄博育才科林剑桥国际学校正式揭牌,创办首届“剑桥A-level课程”班、首届中英“国际预科班”,美国“1+3”名校直录奖学金项目连续6年成功运作。
90载栉风沐雨,90载翻天覆地。如今,学校一校两区,整体恢宏,布局合理,绿化、美化、人文化、功能化完美结合,教学、办公、生活场所宽敞宜人,未来教室、3D虚拟仿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创客实验室等一应俱全,为适应选课走班、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多元开展夯实了物质基础。四中,成为一所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文化殿堂。
为师篇
位微品高 不老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四中曾在炮火中图存,学校有过停办,校舍有过荒芜,但“师”却从未断代,从未归零。因为“师”的坚守而存在发展,因注重“师”的培养而永葆青春。
张志亮,四中的创办者,首任校长,抗战前竭力育人;面对日本特务威逼利诱,机智应对,誓死抵抗文化侵略,在校长、抗日游击队参谋、教育部门领导等不同岗位上,都有他“教育救国”的声音。
郭方纯,1945年—1948年任校长,他强调教育的温度,强调师生的同理共情,强调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和以爱为本。任职期间政局动荡,学校被迫多次迁移,可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把生命和幸福挂在嘴上……
还有王福恒、高兆言、李宗文、苏家茂、刘瘦青、孙淑玲等,为人正气质朴,为教踏实严谨,为师爱生如子,提起这些名字,他们的学生都会热泪盈眶。
效先贤,育新师。在新时代,四中人又提出“师生共成长”的口号,结合时代特色,熔铸“爱”与“理解”为主题的教师文化,以专业成长和学术发展为根基,实施“五路并发”的战略,建设“名师级”“专家型”“多面手”的师资队伍。
第一,挖掘和学习前人经验,健全激励与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和“诗性教育”,鼓励教师“立德、立身、立功、立言”(教风),打造以“创新、合作、学习、智慧”为核心的教师文化生态。第二,制定“四个阶梯”培养规划,通过“青蓝工程”“高学历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带动辐射等手段,搭建多元化的教师成长平台。第三,邀请全国课程专家、教学名师进行讲座,举行教师论坛,进行同课异构、组内观摩、校际交流等课堂改革实践,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技能。第四,组建教师创新团队,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师培训、中科院“创新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山东省科技创新研讨会等,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第五,围绕“理念建构和实践操作”一体化实施目标,与全国“整体课堂”课题研究组深度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校本集中研训,将教师课堂的研究、设计、创建、评估、升华5个模块的基础技能和必修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特色课堂管理水平。五路并发,全面全员提升,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朝气,能够从容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高难问题的新型队伍。
90载孜孜求索,90载师魂铸就。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390人,其中高级教师116人,一级教师226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85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90余人,省级特级教师1人,齐鲁名校长1人,取得国家级别机器人比赛裁判员资格的1人、国家级别信息技术创新四星级裁判员资格的6人。近两年来,获国家及省市级表彰达50余项,发表论文达100余篇,多人赴甘肃、内蒙古等地执教全国“整体课堂”课题组示范课,为新时代的新教育提供了情、智、力的保障。四中,成为一座情怀与智慧共生的家园。
人才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