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乘风破浪正远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海南大学校园 资料图片 海南学生与国旗合张影 资料图片 海南多地开展暑期公益课,缓解家长看管难题
本报记者 刘晓惠 摄 三亚凤凰岛 视觉中国 供图

    潮涌天地,勾连四海,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寂已久的蔚蓝;春光明媚,潮平岸阔,开放的步履踏出了南海之滨的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南作为最年轻的省份,充分发挥区位、环境、气候、政策等优势,以创新举措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今天的海南教育渐入佳境:教育结构日趋优化、教育布局更加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可以说,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如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所说,当前,海南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4.2%,义务教育巩固率94.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42%,已建成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一体 下好均衡“一盘棋”

    1988年4月26日,数万名群众欢聚在海南省政府门前,见证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海南岛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建省初期,海南教育事业后发展、欠发达。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0%,全岛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文盲与半文盲人口占比超20%。

    强省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启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是海南建省初期面临的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根本大计。

    扛起海南人“不怕输,不服输”的特区精神旗帜,在中央支持下,海南下苦功夫,在上世纪90年代啃下“两基”和“普九”两块硬骨头。经过努力,至2000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全部通过了“普九”验收,2002年底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成为全国第12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省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进入义务教育全面巩固提高阶段的海南,继续改革再深化。2005年以来,海南把好“三个率先”基准线,走出教育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全国率先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率先消除中小学现存D级危房;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拉平教师和公务员收入差距。

    “建省初期,学校只有3间茅草屋、3位老师。如今,为了山区黎族苗族的孩子方便读书,学校不仅没有被撤并,还加大投入,建起了新教室、新操场。”在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当了39年校长的盘珍忠,亲历了海南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

    “30年前,我每个月工资60元,如今已达到5700元。在海南,当一名教师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事!”临近退休的他觉得39年的教学生涯充实有意义。

    2007年至2017年,海南共投入资金99亿元,新建、加固改造校舍面积416万平方米及建设运动场地、附属设施和教育装备类设备购置项目。“初中工程”“校安工程”“薄改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4大项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城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如今的乡村学校不比城里差,俨然成为海南农村地区的亮丽风景线。

    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特殊教育提升工程、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工程……一项项工程的落地,开出了海南教育百花齐放的满园春。

搭建平台 驶入人才“快车道”

    回溯1988年,海南仅有中职学校27所,在校生8667人。各市县尤其是农村职校办学环境差,师资、实训设备严重缺乏。许多市县、农村职校无法吸引学生,职校招生极度萎缩。

    如何改变窘境? 海南的职业教育发展以农村为切入点,部分省级职校及海口旅游职业学校等强校,与市县职校联手,开展城市对农村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三段式”教学,即一年在农村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

    “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倒逼式办学,使海南许多“小、散、弱”职校得以度过艰难的岁月,也缓解了彼时海南的就业压力。

    海南的职教改革初显成效,海南昌江、陵水等县级职业学校在校生由原来不足150人,增加到1000人以上。在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的带领下,海南各职业学校还举办“村官班”等办学形式,把课堂设在村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校企合作、城乡互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2月,教育部把全国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和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安排在海南召开。会上,用“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八个字来评价海南中职教育的发展。

    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有中职学校82所,在校生13.5万人,是建省之初的15倍。

    1947年初,琼籍爱国侨胞共同成立了私立海南大学筹委会,开启了海南历史上创建高等教育的先河。70年后,海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见证了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北重南轻是建省以来至本世纪初的海南高校布局结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平衡全岛高等教育资源,南部的三亚市先后办起了3所高校,东部的琼海、文昌两市也分别开办了一所高校。今天的海南已有高校21所,在校生21.3万人。

    科学布局加快高校内涵转型发展,海南在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迫切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凭借全国唯一热带省份的优势,海南化优势为资源——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完成挂牌,服务海南热带高效农林产业,引领热带农林高等教育;“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南海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琼州学院转型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学科专业,形成海洋科学、海洋人文的学科特色……

    重整行装后的海南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海南省已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学科建设的全面铺开,提高了学校专业办学能力,全省高校本科专业达到289个,涵盖了除哲学、军事外的十大学科门类。

补足短板 走实教育“扶贫路”

    位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王下乡,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称。四周环山,河流纵横,丛林莽莽,在海南中部、西部,有不少像王下乡一样偏远、贫困的乡镇。这些乡镇教育发展长期处于较落后水平,基础教育水平尤其偏低。

    一次教育移民的探索,让偏远贫困乡镇的寒门学子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2006年,昌江县做出将原王下乡初级中学整体搬迁到县城民族中学的决定,把辖区内的思源实验学校列为教育移民扶贫学校,进行教育移民接收。

    当时12岁的韩仁辉作为第一批教育移民学子,被转移到县城里的民族中学读书,成绩逐渐提高,后来考上了华北电力大学,成了王下乡的第一个“一本生”。

    2008年7月,海南省将昌江经验命名为“教育扶贫移民”,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在海南省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县全面推广,将贫困山区孩子整体搬迁进县城接受优质教育

    “家里的哥哥姐姐,都是通过教育扶贫移民考上的大学,是教育移民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十多年来,全省像韩仁辉这样受益于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从山区到城里读书的孩子共有5.5万个。

    如今,24所思源实验学校和12所思源拓展学校分布在各贫困市县,为了加强师资,海南还从全国招聘24位优秀校长和137位学科骨干教师,为每所思源学校配备约50名特岗教师。他们托起海南贫困山区孩子的明天,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又有效地保护了核心生态保护区的自然环境。

    教育是阻断贫困、斩断穷根的重要手段。建省以来,海南的教育扶贫路走得步履铿锵——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普惠性资助到特惠性扶持政策全覆盖,从单一资金资助帮扶到心理帮扶和成长帮扶。

    在“三大转变”的支撑下,海南率先在全国构建起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成长关爱体系,率先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率先在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开设“扶贫励志班”,率先实施高等教育招生倾斜政策……

乘风扬帆 打好优质“引进牌”

    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海南教育的底子并不殷实。于是,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成了海南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