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现代化中国经验的形成之路
教育学术概念的生成,基于学科运行的逻辑,更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流派”“中国特色”“中国方案”等系列概念,绝不仅仅只是凸显中国政治正确性的官方用语,而是指引我们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的学术用语。例如,我国采取与众不同的路径与举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许多方面开展开创性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验”就是对这些现象的精辟概括与学术表达。
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近日在兰州大学召开,该论坛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作为主题,外显国际论坛的学术品性,内隐“中国经验”的形成路径。这条路径蕴藏的学理逻辑,就是首先瞄准国际视野,然后开展本土实践,最后贡献中国经验。
国际视野在此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基于其作为经济学术语的本义,强调我们要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开展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与实践运作,可以概述为提升站点;二是基于后发型国家学习世界经验的通例,强调我们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直接服务社会等方面最具普适性的规律乃至举措,可以概述为学习先进。无论提升站点还是学习先进,都属于一种高远目标、前进方向与牵引动力,我们无法绕开这两点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
从提升站点而言,中国高等教育要比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低得多,根据高教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合一性规律,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瞄准国际视野,就是要推动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尤其要培养具有引领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从学习先进而言,充分借鉴他国的高等教育经验,是减少自我摸索、避免重蹈覆辙、快速实现转型的必要路径甚至必经途径。无论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还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抑或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的蔡元培,都离不开对西方先进理念的吸收与利用。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酝酿或者初创阶段的过去需要学习先进,深化改革阶段的今天同样需要学习先进。
本土实践在此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本土化;二是实践性。所谓本土化,就是指要基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融通性与创造性地汲取国际经验精髓,以推动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为依归;所谓实践性,就是指从国际视野到中国经验,中间必须经过实践环节并最终赢得胜利,没有被实践验证的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中国流派、中国方案,都不能称之为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的形成之路,不仅需要瞄准国际视野,而且必须经过本土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土实践就是形成中国经验的必经途径,本土化的成功实践则是中国经验形成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能否赢得国内外的认可,不取决于我们创造多少漂亮的教育术语,也不取决于我们举办多少盛大的国际会议,更不取决于我们发表多少高端的教育论文,而是取决于该种理论体系指导的高等教育实践,是否培养尽可能多的各方满意的高素质人才,是否生产尽可能多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创性成果,是否在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尽可能大地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度。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为世界贡献了多少中国经验?应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虽然我们以引进西方经验为主,但同时也在向世界输出中国经验。例如,早期以官吏选拔为目的的科举制度,就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制度发明,后被欧美国家加以本土化的成功改造,变成选才与育才的考试制度。又如,被誉为“自学成才的摇篮”“没有围墙的大学”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就是我们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个中国经验。
但是,最显价值、最为重要、最有亮点的中国经验,不是零碎的某项制度、某个工程或者某种方法,而是中国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能否像大学(学者)主导型的英国早期高等教育一样成为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尤其要像市场主导型的美国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让美国成为了全球主要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国,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着眼未来,在那个时候,不仅仅是国内学者自觉总结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国外学者也会主动研究与宣传中国经验。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