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支教,“西迁精神”再延续
坐落于黄河之滨的西北师范大学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个迁入甘肃的国立大学,也是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府,被誉为西部师范教育的摇篮。2008年,西北师大人从兰州再次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跨过吐鲁番盆地、抵达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绿洲——阿克苏,开始播撒基础教育的种子。
一做就是十年。西北师大坚持每年派遣数百名支教生支援新疆的基础教育。他们不仅把爱留在了沙漠绿洲之上,也把在学校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带到了这里、运用到实践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时刻彰显着西北师大致力于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
造就师大新学子
十年里,每年有数百名西北师大学子分春秋两季来到阿克苏地区。对他们来说,这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对所学理论的检阅,更是提升技能、开阔视野的机遇。
实习为支教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素养和技能。据统计,支教生每学期人均上课132节,最多者为280节;72%的学生授课时数超过了100课时;53%以上的学生除了担任本专业课程外,还承担了相近专业的授课任务。2016年支教生杨红燕感叹道:“在这里,我们的角色是多变的,一会儿是数学老师,一会儿是语文老师,一会儿又是英语老师,最重要的是我还当起了生活老师,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监督维吾尔族的孩子们洗头、洗脸、洗手、换衣服。”多重的身份给她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乌什县教育局在对支教生的表彰奖励中写道:“她们无疑是目前幼儿园里学历最高、年纪最小的教师,在每天担任多项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担负保育员的工作。接送幼儿上学、放学,打扫教室、食堂、厕所的卫生,看管幼儿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都要操劳,对于大四的女生来说实在太不简单了。”
新疆特殊的地貌特征、地理景观以及风土人情也极大地开阔了支教生的视野。曾三次带队指导支教的李顺庆老师常和学生们谈起:“参加新疆支教应该是你们大学中一次难忘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能参与了国家最基层的基础教育。”一些从未到过新疆的内地人可能会对该地有诸多偏见,但支教生对新疆的印象又“别是一番滋味”。杨红燕初到新疆时被浩瀚无垠的戈壁滩那粗犷豪迈、雄浑壮阔的神韵深深地吸引,她说:“在未涉足这片土地的内地人眼里,这里应该是一个贫困、落后、言语无法沟通的地区,然而在我眼里这里却是一座山高水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化悠久的可爱家园。”
“三个月的支教生活使我们懂得,选择教师就意味着奉献,也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对未来不再迷茫!”曾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支教的王音在实习感言中写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支教既是责任,亦是机遇,更是信念,阿克苏之行锤炼了一批西北师大学子的意志品质,成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指路明灯和奋斗的不竭动力。
践行校训助边疆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取自于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赵逵夫先生对校训做了恰切的解释:掌握知识要广博无所缺憾,又能融会贯通而灵动善变;做人宗旨必须端直方正,品行合于道德,一生有所持守,有天地浩然之气。支教师生在阿克苏地区的三尺讲堂上不计报酬、默默耕耘的实际行动,正是对校训理念最好的诠释。
支教生在课堂上能够和少数民族学生打成一片、相互交流,在他们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们的国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而带动了家人、朋友国语水平的提升,久而久之支教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逐步体现出来。在新疆全面推行国语教育大背景下,西北师大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春在温宿县第二小学参加实习支教的李森洲有着切身体会,当时他负责六年级,班上有三名维吾尔族学生让他印象最为深刻:“这三个孩子国语不好,平时也不和汉族学生多打交道,老师对他们很少关注。我经常叫这几个孩子去办公室读课文,就一句一句指导着读,慢慢让他们认识汉字,多开口说话。上课也经常叫他们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话。长期下来对他们自信心的提高很有帮助。”
支教生还积极融入当地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各民族的学生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密地抱在了一起,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新疆各学校广泛开展民汉学生“结对子”活动,两个汉族学生结对一个维吾尔族学生进行帮助。李森洲所带的班级也开展了这样的活动,他要求“结对”的孩子每天必须共同玩耍半个小时,并且坐在一起上自习,沟通只能用国语。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提升维吾尔族学生的国语水平,也大大促进了维汉两族学生的交流。支教生还代表支教学校参加新疆当地举办的“促进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进步活动年”报告会等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了校训理念的指引,加之支教实习的经历,支教生们深深体会到了教师行业的伟大,明确了毕业后的方向。2012年参加支教的学生李维定和卢润华在给支教学校的感谢信中写道:“毕业后,为了实现当初对孩子们的承诺,我来到了新疆,准备像胡杨树一样扎根新疆。我将在母校‘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校训精神教导下,尽我所能,扎扎实实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出把力,做些事,书写无悔的青春。”
扎根边地志报国
以内地师范高校为主的“实习支教”计划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基础教育、边疆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对新疆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西北师大作为首批实习支教试点工作的区外院校,体现了一所大学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支教工作对学校提升实践教学、提高招生质量、开拓就业市场、开展教育研究和搭建特色专业交流平台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据新疆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至2019年期间共置换了2000多名民族地区各族教师前往各地高师院校进修学习,提高了当地少数民族教师知识学历水平和国语授课能力。
也有很多支教生因为支教爱上了新疆,同时加深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他们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到新疆从事教育工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吐孙尼撒来自新疆和田,一来到阿瓦提县第七国语幼儿园,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他毫不犹豫地说:“毕业后我要回到和田,为新疆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长期推进的支教活动,也让西北师大在阿克苏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强。据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9年期间,西北师大共有3000多名毕业生在新疆自治区就业,其中有实习支教经历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一。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共有66名毕业生在新疆就业,2010年则猛增至153人,2013年为167人,2016年为236人,2017年为218人,2018年为235人。2017年库车县、新河县、温宿县直接委托学校各推荐30名优秀毕业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予以引进。不少西北师大毕业生已成为当地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备受称赞。
久久为功,西北师大新疆支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校并未止步,未来的道路将更为艰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说:“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服务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使命。在阿克苏地区实习支教已经十年了,双方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打造支教工作的‘升级版’,携手阿克苏一起渡过国语师资短缺的难关,不断推动阿克苏地区国语教学工作的发展进步,让未来阿克苏城市文化中融入更多的师大元素,也让今后西北师大发展中融入更多的阿克苏元素,共同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