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宁波出版社
读完吴奇的新著《阅读照亮教育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长期的阅读带给一位普通教师的改变。袁牧的诗《苔》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就是说,野百合也有春天,每一位教师都有追求成长的权利。作者在阅读中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并成为教育的智者。可以说,这本书对有成长愿望的教师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成长
这是一本书评精选集,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在报刊媒体上公开发表过的。我最初就是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作者发表的文章,后来又在相关的交流群中相遇,并因为爱阅读这一共同的爱好而成为网上交流比较多的朋友。
作者并不是一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就形成了爱阅读的习惯。他是1990年大学毕业,在教材、教参和资料中摸爬滚打了十年。他认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仿佛浑身织满了茧简直就要僵化了。于是,开始自我觉醒,在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教育在线”开始过一种读写的生活。到2008年,他才开始系统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并陆续在《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
在教材、教参和资料中摸爬滚打,这是很多教师职业生活的标配。也有很多教师习惯了这种生活,不愿意走出这样的“舒适区”。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教参和资料,这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师的职业生活中不能只有这三样,否则手中的旧船票是登不上快速发展的教育的新客船的。作者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唤醒了自我的阅读意识,逐步走上了系统的教育专业阅读之路,过上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得陶继新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坚持读书,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名人。”当然,教育名人的目标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但每位教师至少能在坚持读书中成为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对于教师而言,能成为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得到领导的信任、同事的尊重、学生的喜爱,也是一种“有所作为”。
作者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成长。教师走上阅读之路,并没有严格的时间表,任何年龄读书都不算晚。只要真正形成阅读习惯了,那么成长就是早晚的事。
从学科阅读走向教育阅读
吴奇的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正如对教育人人都能发表评论一下,每个人都能对阅读指点江山。有人说非经典不读,有人说教师要博览群书,还有人说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阅读,焕发生命精彩”“阅读,发现教育妙招”“阅读,唤起内心觉醒”“阅读,传承经典智慧”“阅读,学会哲学思辨”这五个层面,讲述了不同类型的书对他成长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自身成长的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教育大家的对话中提高自身思辨力,多元的阅读让作者超越了学科教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真知灼见的教育人。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中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基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基于经典又不局限于经典。他的这样的阅读取向,可以说是教师较为理想的专业阅读方式。
现实中语文教师往往是阅读的推广者,在阅读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受学科本位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倡导的教师阅读书往往是语文方面或各类文学书。但是,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即便是语文教师,只阅读这些书也是不够的。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把教师的阅读书目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这三大类。
对于教师的阅读,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作为人的阅读,也就是作为具有一定素养的现代人的阅读;其二是作为教育人或教师的职业性的阅读;其三是进一步的细分,比如作为学科教师的阅读,作为班主任的阅读。
在新阅读研究所的阅读分类中,视野拓展类的书其实就相当于教师层面的第一类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对教师阅读广度上的要求。但是教师的阅读也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需要在专业方面深耕。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奇老师既阅读语文学科方面的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他还涉猎了大量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实践书籍。从他的阅读痕迹来看,其实教师的专业阅读范围是很大的。
读写结合是成长真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其实,作者就是这种说法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教师的写作成果是其阅读思考后的结晶。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之源,没有写作就无法固化成果。当然,教师的写作是慢的艺术,很多人都是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的。
从最初的网上发帖,到小豆腐干见报,再到成为报刊发稿的常客,这跟他开展系统性的专业阅读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其长期的写作。
有一点不容忽视,写读书随笔不仅仅是写读书随笔,这也是对一个人知识储备的检验。同时在写读书随笔的过程中,一个人对语言的运用、对思想的打磨、对逻辑的训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每个教师不妨在写读书随笔上要有“代表作”意识,在一段时间内好好写上几篇高质量的读书随笔。这些读书随笔还可以用来投稿或参加各类读书征文评比。这样,既锤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能有作品发表或获奖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也会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奋斗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者在写书评上的水平也不是速成的。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在阅读上长期坚持读写结合的成果。其实,在写读书随笔上形成的写作能力和提高的思想水平,是能够迁移的。近年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也有深度的思考,有不少教育教学文章在各级各类学科刊物上相继发表。
每读一本书,每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随笔,都会成为你我成长路上的垫脚石,也会为自己搭建起更美好的教育人生舞台。长期坚持读写结合,就会过上有滋味的教育生活。作者是一名普通教师,从他的读书成长经历中,可以让更多的普通教师看到成长的可能性。
作为一本教育书评集,这本书也可以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写作读书随笔的样本。愿这本书能激发更多教师的阅读热情,让阅读照亮更多教师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