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毕业生顺利走入职场保驾护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人民日报》报道,眼下正值求职季,一些网络求职平台推出高价培训课程,有的声称可“付费内推”,保证帮忙找到工作。据了解,不少求职培训项目收费上万元,尽管价格不菲,但一些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求职者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能否找到满意的人才,这往往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联系机制的运作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中介机构是实现劳动力供求联系机制的有效载体,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充分就业。一些网络求职平台通过提供就业资讯、开展职业培训等,为求职者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也存在个别平台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现象,各类骗局、套路层出不穷,以“付费内推”为噱头招摇撞骗,这不仅会降低求职效率,提高求职成本,而且会扰乱正常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毕业生求职时面对烦琐的招聘过程,常常手足无措。面对未来的职业抉择,有的毕业生表现出“宅属性”,不愿承担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成本,加上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很容易被个别吹得“天花乱坠”的求职平台所蛊惑。与免费平台相比,不少付费求职平台号称有内部资源,更能蛊惑人心。

    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的背后,迫切需要格外关注求职者的求职需求。就面向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而言,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对学生就业理念、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有些不足。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即便是接受了择业技巧的传授,仍然缺乏从职业幸福乃至人生幸福着眼的相关教育,更欠缺获取职业发展与职业幸福的能力。市场化的就业服务机构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补充力量,但由于缺少足够有力的法律规范和市场监管,导致其在运营过程中滋生不少乱象。因此,保障求职市场秩序,为求职安全保驾护航,还须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有效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相关部门要疏堵结合、双向发力,一方面要督促中介机构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专业化服务,做好“疏”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非法中介机构的打击和惩戒力度,扫除求职骗局和套路生存的土壤,做好“堵”的工作。

    防范化解求职陷阱,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务之急是提高求职者的防范意识,增强求职者自我维权的能力。求职者在筛选招聘信息时,一旦发现薪资待遇与学历背景、工作内容等明显不符时,要格外警惕,理性面对“威逼利诱”,不贪小便宜,不轻信中介的口头承诺。如遇“黑中介”滋扰或拒不履行合同,及时报警或者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投诉。此外,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们请教,提升求职信息搜集和鉴别能力。

    破解求职过程中的陷阱,仅靠学生自身的摸索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学校层面的教育引导,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就业指导教师既是大学生就业的“教练员”,也是大学生与就业市场对接的“中间人”。对此,高校要强化教育培训,引导学生用更开放的视野来看待职场,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搭建交流实践平台,为学生建立求职择业的微信群、沙龙等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等求职资讯服务。学生对职业了解越充分,就越能作出理性选择,从而规避求职陷阱。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