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
学校开展第十二届课堂文化节活动
构建“生命化教育”文化体系
雨花实小始建于1946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雨花台下。70余年的发展,为这所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让这所学校散发出浓郁的墨味书香。雨花实小人习惯并喜欢用红色、绿色两种颜色来表达雨花实小的教育,红色源自于雨花实小坐落的雨花台下,雨花台为雨花实小的教育注入了红色的元素;绿色同样源自于雨花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数英雄的生命付出,更让雨花实小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更加关注生命的成长,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将生命融入教育,追寻着教育的本真,追寻着绿色的教育生态。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便成为了学校的追求,由此,学校开始了“生命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雨花实小被南京市教科部门确立为“生命化教育项目研究中心”。
教育是为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常常纠结在孔令松校长心间。当疑问与生命相连接之后,他发现一切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海明威的一句名言,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曾用这句话来诠释学校的发展。“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其实就是要确立符合一所学校自身特点的教育哲学,对雨花实小来说,“生命化教育”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办学实践,也是属于雨花实小的教育哲学。
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和地名中“雨花”两个字,赋予了雨花实小人灵感,他们因此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句子”——“生命如花、教育如雨”。学校想借此表达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在悄然无声的润泽中,让如花般的生命美丽绽放。由“生命如花、教育如雨”这一核心理念,衍生出了“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此“生生”既为师生之“生”,也为生长之“生”,更为师生生命之“生”,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成为了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生命化教育”,成为了学校的文化之魂。
构建“生命化教育”实践体系
据孔令松校长介绍,这几年,雨花实小一直在涂抹着属于他们的教育色彩,并坚持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着力于“生命化教育”实践体系(“三个体系”)的建构,即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生命化德育”体系,以绿色课堂为中心的生命化课程与教学体系,以民主决策、自主管理(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的生命化管理体系。实践体系的构建,让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再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或体系。
体系之一:“生命化德育”体系。基于多年来对“生命化德育”的认识和反思的德育实践,学校把“生命化德育”确定为四大模块:
模块一:“承先继志”教育。在传承实小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学生需要的“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雨花台这一教育资源,在中队开展以烈士命名的少先队英雄中队活动。
模块二:“勿忘(节)日”教育。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难忘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重要纪念日进行“勿忘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模块三:实践体验教育(志愿者行动)。德育重在体验、重在内化。学校以志愿者行动为抓手,强化学生德育体验。用志愿者这一形式让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用服务来体验和内化德育的基本要求。
模块四:习惯养成教育。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贻害终身,习惯对生命能否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如果说“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话,雨花实小说:“播种习惯亦收获命运。”
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教师探索与实践“生命化德育”,让“生命化德育”实践落到实处,学校长期坚持、做出特色,还组织教师编写了《雨花实小德育活动指南》。
此外,学校还通过“立体化的空间、校本化的课程、系列化的内容、层次化的活动”,促使学校的德育从知性化向现实生活复归,努力使学校的德育始终处于潜移默化、无声润泽的境界。“生命化德育”成为学校的育人方式,也是学校的育人之魂。
值得骄傲的是,学校的“四模五化”德育模式,被南京市授予首届德育创新奖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
体系之二:生命化管理体系。在雨花实小,“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认为,好的管理就是为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提供好的服务。2009年,学校启动了校务委员会的试点,全面实施了“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长期坚持民主管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抓好学校各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围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激活学校管理机制,对学校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定位部门职能,设立教师发展室、教学管理室、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室、学生发展与特色建设室、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管理机制的调整,更加密切了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为推行精致化管理和目标责任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体系之三:生命化教学体系包含着“生命化课程”的建设和“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围绕着课程与课堂,学校启动了“课题、课程、课堂”三课联动策略,使课程建设、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联动效应。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观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的更大价值是促使生命成长与完善。因此,雨花实小人在思考,实小的课程建设应该基于儿童现实生活,努力体现课程价值的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通过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夯实基础。学校以“大课程观”搭建“生命化课程”体系,着力五类课程的建设: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书本课程);二是社会生活课程;三是实践操作课程;四是个性发展课程;五是特色活动课程。五大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学校“学生成长五大空间基地”:娃娃科学院、实小数字书院、红色教育及综合实践基地、少儿艺术中心(市级)、体育俱乐部(省级),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
雨花实小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生命,旨在唤醒师生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自主、自由、自然地成长。探索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化课堂,正是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学校主题文化——课堂文化上的生命投射。学校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是对学校生命化教育核心理念下的课堂文化的重构,进一步彰显师生的个体生命价值,用“生命关怀”的情意关照课堂,用“精神成长”的视野映照课堂,形成全域性的课堂文化认同,凸显“唤醒、对话、体悟”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价值取向,着力于课堂教学多向度的敞开,致力于教学品质的内涵式提升,追求充满灵气与情趣、仁性与智性的课堂境界。
学校的生命化课堂基本模式,概括为“1134”。第一个“1”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索——学生活动。学校从大量的课堂信息采集中发现,学生非常渴望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他们不想光听老师讲,更希望成为课堂的表达者、研讨者和提问者。因此,雨花实小人认为,所谓“以学为主”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而是以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应该是学生活动。
第二个“1”是一张评价量表,评价是一种导向。学校将学生参与面、参与度、参与质和教师“讲”的时间控制作为刚性要求落实,通过对六个维度的观察,推动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一看师生关系,是否体现生命性;二看课堂角色,是否体现生本性;三看导学过程,是否体现生长性;四看导学效果,是否体现生成性;五看学习状态,是否体现生动性;六看知识拓展,是否体现生活性。希望对课堂评价的改革,引导教师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调整,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让课堂更具“生本”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制定和使用,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课堂价值取向。评价表的背后是“我们要倡导怎样的课堂”“我们造就怎样的教师”“我们怎样去造就教师”的问题。
“3”是3条底线要求——三个控制。一是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这是教学的真谛。自然,学生活动就应是课堂教学的主线索。二是对学生参与状态的控制。5名以上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教学必须调整,因为不能面向全体,会造成第一次教学的差异问题。三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控制。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为不合格的课堂,这里的“活动”是指比“听”“读”“看”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如何让学生“动”,动什么,怎么动都有讲究,都要研究,但先动起来,是最重要的。
“4”是指4个环节——学、议、导、练。“学”强调的是先学。这是初次“唤醒”与“体悟”。这是启智探究阶段。“议”强调的是对话,这是合作探究阶段。“导”强调的是“唤醒”。教师重在点拨,释疑解惑。这里的“导”,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力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力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练”强调的是再体悟。练习测评,适当拓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