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面前适当示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老师有时会邀请一些小朋友做“小老师”,有的是帮助老师维持秩序,有的是教其他小朋友折纸、跳舞,还有的是帮助老师在就餐时分发碗筷或进行环境布置等。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让孩子教自己如何正确洗手、唱儿歌等。无一例外,我们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认真、负责,情绪也很愉悦,脸上的表情也自信满满。

    这种教师或家长有能力做却表现出不能做的行为方式就是示弱。示弱不是真的弱,而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行为,但本质上却体现了教师或家长高度的教育智慧。它改变了成人在幼儿面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形象,也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激发挑战欲,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因此,正确理解示弱的教育价值,明确示弱的方式方法,对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及能力提升,都有一定好处。

    示弱可以让幼儿内心更强壮

    一方面,示弱可以让亲子关系或师幼关系更和谐。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崇拜的对象,幼儿有时认为教师就是“超人”,什么都懂。同时,为维持纪律或一日生活顺利开展,教师更多会扮演一个强者的角色,让幼儿对自己既爱又有一点儿畏惧。而教师适时示弱,以一种俯下身来的姿态向幼儿求教:“老师也不大清楚……谁找到答案谁来当我的小老师?”“这个问题好难哦,咱们一起去查资料好吗?”“这个活动老师有点儿紧张,你们紧张吗?”虽然看似幼儿会“笑话”教师,但对幼儿来说却是一种鼓舞,不仅营造了快乐的活动气氛,也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示弱提升了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也得到了发展。幼儿自信与否,和父母是否自信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父母和幼儿的相处模式有直接关系。父母强势、能干和自信,如果缺乏示弱心态,对幼儿期待过高,或是经常否定幼儿,幼儿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沮丧与失望就会伴随左右,形成自信的内心是很难的。

    成人的示弱,会让幼儿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会让幼儿逐步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认为“我也行”,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增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弱要注重时机与方法

    成人需要对幼儿示弱,但并非盲目示弱,更不是凡事都要示弱,否则会让幼儿产生误解,进而对成人产生信任危机。

    首先,示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信心,或者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又或者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情绪管理等。有时,成人的示弱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即时生成的,这种示弱也要有所指向,从而为后继的观察跟进提供基础。

    其次,示弱要把握时机。懂得示弱,绝不是时时刻刻示弱。成人的示弱要在特定情境下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如幼儿在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或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特长但缺乏表现欲望时,抑或是幼儿缺乏自信、很少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时,此时成人的示弱既可以减轻幼儿心理压力,也可以鼓励幼儿勇于表现自己,或是缩短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提升幼儿的自信。

    再其次,示弱要了解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成人示弱的方面应该是幼儿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如果超出幼儿能力水平,即使成人再怎么示弱,幼儿也是勉为其难。

    如幼儿刚学会折纸,但动手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在成人或同伴帮助下才能完成。妈妈在家就可以主动示弱,表达自己对折纸的兴趣,请幼儿做自己的小老师。由于幼儿有一定的折纸基础,对做小老师很是兴奋,会模仿老师的样子教妈妈折纸。妈妈则对正确的步骤给予激励,对幼儿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妈妈可以通过提供建议或反复尝试鼓励幼儿去探索。这样,幼儿就会在妈妈不着痕迹的帮助下成功“教会”妈妈。这种成功的体验对幼儿来说是深刻的,幼儿的自信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正蕴含在这一过程中。

    示弱后要坚持观察跟进

    示弱并非成人行为的终点。示弱后,还要注重对幼儿持续地观察跟进,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强化或提供一定的支持。

    以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为例,有家长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幼儿“饭前要洗手,不洗手不能吃饭”,而幼儿也总是不情愿地被动洗手,每次吃饭,这种情形都要“上演”一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主动”向幼儿请教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做自己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态度真诚,以赢得幼儿的信任。这样,幼儿就会更有主动性,会把从幼儿园学到的洗手步骤有模有样地教给家长,还会给家长讲解洗手的好处。一旦幼儿对“教”家长洗手有了兴趣,家长就要及时鼓励幼儿的进步。这种强化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做。

    另外,针对幼儿日常生活中暴露的问题,成人也要多创造机会提供支持。如让幼儿当小老师,但幼儿过于羞涩,积极性不高,教师就要多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通过眼神的期许、语言的鼓励等方式,为幼儿提供“鹰架”支持,让幼儿逐步增加勇气。

    对幼儿示弱,是以退为进,“退”的是成人过多的包办、代替、无所不能,“进”的是幼儿的自信、独立、成就感的唤醒,是以一种看似“无为”的方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有为”。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教研究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自己动手更好玩     下一篇:另类的“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