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好生活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每类课程的关注点各不相同,百科探索类关注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如在选修课“下午茶时光”中,从购买与准备材料,到制作不同国家的各种糕点饮品,到布置餐桌分享劳动成果,再到工具的清理收纳,学生一直都要参与其中。在学习与运用英语、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在劳动体验中收获了快乐与成功感。

    智慧创造类关注传统劳动课程的创新,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如智慧木工,不是以培养木匠为目的,而是致力于3个方面:一是认识材料和学习使用工具,能迁移到生活中,使用简单工具解决问题;二是在木作工程中,通过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木制中的文化与审美,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正崇尚劳动,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体验类则是密切学生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劳动课程的拓展与丰富。如地域文化劳动体验课程,充分挖掘重庆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构建“美物”“美者”“美景”三大课程群,围绕课程群开发多个主题课程(见图表一)。

    三、以“发展儿童”为共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

    1.课上课下时间的有效结合

    除了学校课程,劳动教育里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家庭。家长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加大了对家长的指导,制定了《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见图表二)。一年级自我服务项目。家长清晰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明确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所应完成的项目,他们成为了重要的协作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课上课下时间得以有效结合。

    2.校内校外空间的广泛延展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课堂、校园环境、校内劳动基地等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又不囿于学校这一方天地。走出学校,社区、工厂、校外劳动基地、区域景观等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由学校延展至校外的学习空间互通互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劳动教育学习的广阔空间。

    如农事体验课程,学校与部分乡村少年宫建立联盟,以班级结对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春季“田园放歌”,让孩子们走进农村,在田地里诵读与劳作、农村有关的童谣和诗歌等。秋季“丰收运动会”,让孩子们挑豆子、滚南瓜、装红薯、择蔬菜……零距离接触多种农作物,在趣味比赛中体会劳动带来的种种乐趣。

    3.家庭社会资源的合力支持

    由家长、社区代表、专家等构成的支持团队积极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建设中来。课程实施也由学校拓展到家庭,延伸至社会,劳动实践、创制作品、分享成果与劳动体验等结合在一起。如“消暑乐”和“山城红”两个项目的开展(见图表三)。

    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劳动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核心,真正从学生本体出发,走出了一条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新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要融入生活,学生通过动手劳动,才能真正掌握书本知识,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真正理解他人劳动的不易。未来,人民小学还将以“劳动”为核心,将劳动课程不断体系化、人文化,走出一条教育品牌之路。

    (杨浪浪 陈 燕 刘 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