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勤耕耘 精育良才树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最美社工”、宜宾学院毕业生胡艳林组织社区雏鹰行动

    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为四川省较早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4个本科教学点之一。社会工作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别综合改革专业、2019年获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学生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近5年连续保持全部就业,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方位打基础 培养一流学生

    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设置18年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职业道德的一流人才。

    今天的社会工作专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等10门核心课程;构建了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实务能力培养体系,奠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引进美国高校16门课程,促进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国际标准衔接。

    近5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已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宜宾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立项3项,在“社会工作事业群”改革、“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内外多所高校借鉴。

    借助一系列成就,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获批为“国家级别综合改革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校级一流专业”等称号,是四川省社会工作专业中仅有的获得国家级别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单位。在2019年四川省教育部门对全省15个社会工作专业的评估中,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排名前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优良的条件为培育学生奠定基础。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别项目12项、省级项目23项、校级项目11项,在全校本科专业中名列前茅。学生毕业后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中担任高级管理者或督导,毕业生广泛开展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等领域的社会服务,获“中国最美社工”“湖北省最美社工”称号。

    与国际课程接轨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知识接受的深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近5年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高达30.3%。学生培养的层次较高,研究生升学率多次创下新纪录。同时,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已形成“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的良好口碑。

    据统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连续5年保持全部就业。据第三方组织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社工理念和价值观理解透彻、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突出,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95%。

    立足学科建设 科研结出硕果

    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围绕“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和“党群工作与社会治理”三个领域潜心耕耘。

    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研究团队以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开展弱势儿童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研究,探讨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对持续性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门课题2项、市厅级与横向课题14项,获得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团队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服务,共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灾区儿童及相关工作人员、家长、教师培训90余场,累计培训1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研究团队瞄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依托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区矫正研究中心”、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以法学、社会工作为核心,以社区矫正、边缘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安置帮教社会工作为主要学科方向,着力探索以能力建设、增权赋能、社会恢复等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手段,创新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研究团队共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市厅级与横向课题10项,获得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宜宾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有关社区矫正、青少年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研究报告被四川省省级司法部门等采纳3次,对于完善该领域的立法、政策制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党群工作与社会治理领域,研究团队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团队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民政部门部级及四川省社科联等省部级课题和市厅级与横向课题共14项;获得四川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宜宾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团队在改进传统党建领域的政工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果被多个党政部门采纳,对于推进本地区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

    近5年来,团队成员多人获批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宜宾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宜宾市拔尖人才、宜宾市骨干人才、宜宾市教书育人楷模,为以宜宾市为中心的川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研究,对完善各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社工薪火 人才服务社会

    社会工作师生团队从校园走向社会,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党群工作与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设置儿童福利主任,解决留守儿童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等研究成果,被四川省《重要成果专报》采纳,并体现在新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改革之中,取得了较大的政策倡导效应,累计受益的弱势儿童及相关人员超6000人次;“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等观点也受到广泛关注,助力宜宾学院社工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实施单位。

    对于大众关注的社区矫正、社区禁毒防艾、青少年犯罪预防、人民调解等重要问题,团队在对应法律援助、司法领域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等行业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同时在四川省司法部门指导下成立了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宜宾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四川省社区矫正研究中心,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二家研究法律援助的机构。

    经过系列调查研究,团队的《县乡司法行政机构社区矫正权责实证研究》《宜宾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的调查与反思》等成果被四川省司法部门采纳,《农村地区社区矫正路径与模式研究》《迈上法治轨道的重大行政决策》被宜宾市政府部门采纳。

    受相关党政机构和行业组织委托,团队开展“青少年审前调查的信息化手段研究”“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策略研究”等服务咨询8项,为完善基层司法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迄今为止,团队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面向社区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开展大型普法宣传40余次、法律援助200余人次,获得受益群众的广泛好评。

    受相关党政部门和行业组织委托,团队开展了“律师行业党群工作实施路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文化建设的策略”等服务咨询十余项;开展“县改区”专家论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论证和区县的基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评估,为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改进基层社会服务质量作出了直接贡献。

    同时,师生团队为筠连县等多个贫困县开展“三区计划”,累计培训基层社会工作者5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200余名,开展基层示范性社会服务项目8个,完善了空巢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等服务体系,创造性地提出“社工、护工、义工”三工联动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该团队为基层农村干部开展学历提升培训,累计培训近3000人,为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历史,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筚路蓝缕,脚踏实地探索发展道路;展望未来,该专业正秉持服务社会的理念继续前行。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向一流专业建设前进。

    (张利 陈世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