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了解平凡的路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
航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路遥不仅是中国当代成就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社会和时代的宏大记录,无论是短篇、中篇,还是长篇,每一部作品都充分显示着黄土高原作家对土地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全景式的记录更是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凝聚在他对农村生活、现实主义、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的关注与描写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开掘,对乡土灵魂的执着探索,使路遥这位背负着精神十字架、为文学殉道的作家,以生命为代价成就了当代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硕果。

    对路遥文学的理解,我主要是想把它放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来看。从中国的现实主义传承来看,路遥的这一脉体现为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正面进悟。我概括为几个特点:一是路遥的作品具有一种宏大的思考、广阔的叙事,这是跟一般作品从日常生活、从细节进入不太一样的。二是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贴近的书写,有文学的具体性。三是作品呈现出一种气质的再现,是从人物和个性来呈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气质。四是精神概括,他的作品是对时代和社会的理性把握和前瞻的理解,这是中国古代以来,现实主义传承当中正面叙事进入的一个特点。

    路遥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要放在他所处的特定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过程中。从当下来看,80年代的重要性,新的含义正在呈现出来。对路遥来说,他的价值在哪里?在一个大时代,转折时代对文学价值观的信念、执着和践行的能力,这些对作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当下写作也是这样的。大家都提到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的多样性和探索性,路遥表现得非常充分。在当代文学中,路遥是把一个文学家的政治思考、社会思考、历史思考以及使命担当结合在一起的一位作家,他是有野心的作家。这样的思考上接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为社会、为人生的启蒙传统。在80年代,这种传统在前期还算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后期便慢慢减弱。当代文学中,关于文学家的人格锻造、弘扬与自我鞭策,作家如何呈现自己的人格,路遥有非常自觉的意识。

    《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这本书非常打动我。我个人认为本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有批评家的眼光。我不认识这个作者,从跟路遥交朋友开始到现在,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到现在的中年人,航宇很早体现出一个批评家的眼光。第二是跟作者的为人有关,他写出挚情挚爱的友情乃至亲情。第三是跟写作伦理有关。我注意到这部作品的写作者是很多事情的亲历者,但是一些重要的段落,他因为没有亲历,就直截了当地说“我空缺了”,没有做猜测,这是写作伦理。第四是当下的关怀问题。路遥这个作家从被讨论被关注,到后面的成就,我觉得他获得茅盾文学奖补救了被边缘化,这跟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特征有关。这样对路遥的追踪和研究,也体现出这本书的作者对当下时代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路遥来反思当下社会的入口,一种论述展开的话题和起点。第五是这本书是从个人的命运写了一个文学时代的权利关系、文学生态的概貌。除了作家生平传记的价值以外,还有生态的价值、史料的价值。这本书对当代文学史料有具体、巨大的贡献。

    感谢作家航宇,在路遥诞辰七十周年这个特别的时间,献出这样一部独特而又情感丰沛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走近路遥,了解作品之外的路遥、真实的路遥、人生中平凡的路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