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生远景凝眸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在观看《零零后》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内心始终充满了感动,作为一个教育人,更是被其独特的视角所触动。

    《零零后》是一部跨年度追踪孩子成长的教育研究作品。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英国曾经拍过的一个纪录片“Seven Up”。影片从主人公7岁起每隔7年就追踪采访他们一次,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与变化,更是有人能够用这样一份坚持去关注生命成长的过程。人生不是做实验,生命成长不能回放,这让我们对生命成长过程以及生命在生活过程中的变迁难以把握,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生命回放与变迁的镜头。

    “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我特别喜欢沈从文先生在自传中曾经用过的这个说法。《零零后》无疑就是在用对这几个孩子的“人生远景而凝眸”的态度给我们呈现了两个普通生命成长的真实历程。而我们在观影中,随着对孩子们的人生远景凝眸,也“放大了”我们的“感情和希望”,“放大了”我们的“人格”。仅从这一点上,这部影片就值得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家长观看,启发我们要能够站在对孩子的“人生远景而凝眸”的角度,抛开”我“更多成人世界的现实和世故,放大我们的感情和希望、放大我们的人格之后,再来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历程,该如何为他们的“人生长跑”而不是“考试冲刺”奠定基础。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总能给人留下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零零后》一方面以完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柔柔和池亦洋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又用娓娓道来讲故事般的情节让观众不由自主被带入影片,想象着那些没有直接呈现在影片中却总能抓住你的力量。我在观影中,有着非常强烈的主线感,两个孩子12年的成长历程,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中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很明显地感觉到镜头的那一端始终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人格养成的主线。导演也许没有刻意把人格养成作为主线,但是在选择“有故事有趣打动人”的素材时,却碰巧都是与人格养成有关的内容,这恰恰说明,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最能打动人的不是别的而是孩子的人格,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灵魂”的不是别的也正是孩子的人格!导演不经意选择碰巧指向的恰恰是被人格的魅力所牵动的!而现场观众的眼泪和笑声也是被人格的鲜活灵动所打动的!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看似不经意间娓娓道来的故事,实际上却是在通过镜头的透视寻找激发孩子生命张力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人格的力量!

    就人格的养成而言,影片中的大李老师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教育者。池亦洋和柔柔的幸运就在于在他们人生成长、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遇到了大李老师。大李老师懂得对于生命成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当池亦洋与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她在给他设定规则的同时,并没有打压他身上的那股力量,甚至还在事后与同事、家长讨论反思时说池亦洋树立了一个男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并非是针对具体事例的,而是针对一个男孩子应有的人格特征的。她不接受有些人的建议把池亦洋“请走”,因为她认为,学校不是真空,必须要接纳一个孩子真实的存在,学校必须要有丰富多样的生命状态。大李老师为教育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她一直在努力“呵护”孩子的人格不受伤害,并让孩子在“人格呵护”与“胆量历练”中逐步养成自信。她在跟长大后的池亦洋对话中回忆当年帮助池亦洋走出胆怯和卑微时说:“把你的自信抬起来,你就变成孩子王了。”大李老师的话其实不仅仅是对池亦洋说的,也是对每一个孩子说的。如果每一个孩子的自信都能够被“抬起来”,则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孩子王”的可能!

    自信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关键的人格特征,是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确认,也是面对未来不可知的困难和挑战的依靠。有研究表明,唯有自信的人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这就意味着,不要说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仅仅从学业提升的角度,我们也需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影片中池亦洋学习遭遇困难时恰恰是在他自信受挫、觉得自己什么也学不会时,失去了信心的学习是痛苦而无效的煎熬。很显然,大李老师知道自信对孩子人格的重要性,所以,她始终用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每一个孩子生命特点的接纳和敬畏去呵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她在芭学园里所从事的教育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人格教育。自信人格养成了,孩子就可以如柔柔从小所向往的那样,去呼吸“新的风景”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对于教育者而言,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第一要务就是寻找激发孩子生命张力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自信人格。作为教师,善育自信人格是教师的关键能力,善育自信人格也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当然,对于池亦洋和柔柔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孩子的幸运不仅仅在于遇到了大李老师,更在于拥有像柔柔妈妈、池亦洋妈妈这样的母亲。在影片中,两位妈妈都表现得更为理性、更为从容,这与当下众多焦虑的妈妈很不一样。她们不再把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考试成绩上,而是很理性地思考得失,宁愿牺牲一些成绩,也要呵护孩子的个性。看到两位妈妈的表现,我是忍不住为她们点赞的。其实,当下教育的焦虑以及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都是被家长的焦虑给推波助澜甚至是绑架的。学校改革的很大阻力并非是来自学校内部而是来自家长。家长也许并不自知,每一个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却不知他们的焦虑传递到学校、传递给教师,最终还是会传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教育永远都不是学校和老师孤立的责任,家长和老师的协同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更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所幸的是,像池亦洋父母和柔柔妈妈这样新生代的理性的父母越来越多,他们知道,在校学习只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孩子未来人生的幸福不仅仅寄托在当下的学习成绩上,更寄托在孩子的健康人格和阳光心态上;他们知道,老师也在努力帮自己的孩子寻找激发生命张力的力量,他们更愿意和老师站在一起,向孩子的生命远景凝眸。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