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母语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举考试,是汉语母语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其命题、测评方式,是历经两千多年反思、检验、完善的。即便是八股文,在考查学养积淀与文字水平上,在引领经典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上,也不无可借鉴之处。八股文作为成熟的考试文体,比起随意性命题,不读书做学问、言之无物也能得高分,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不应盲目引进国外“第二语言”题型,尤其是标准化评价。各级语文考试,应以考查中华文化、学识底蕴和阅读面、思想力为主。

    汉语母语读、写修炼是终身的,因而,应拥有较“第二语言”更大的阅读量。唯有大量经典文本长期浸润,才可望“本立而道生”,成就“立言者”。

    涵泳性 优秀教法继承

    汉语母语教育历经数千年,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法,与生搬硬套外语、第二语言教法效果大相径庭。

    朱熹弟子总结的朱子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曾国藩说,最重要的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可谓慧眼独具。汉语母语文化意涵深厚,非“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不能得其奥义。

    “虚心涵泳”,即不带成见地反复诵读、思考,濡养浸润、熏陶感染。“切己体察”,即联系自身修为、学识、阅历,进行体验、消化、领悟,注重有效吸收、转化、迁移。

    传统母语教育的读、写转化,倚重札录、札记。韩愈《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章学诚《与林秀才》中说:“劄(同“札”)录之功,必不可少。……文章者,随时表其学问所见之具也;劄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这些说的便是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读、思、悟、记四位一体,落在札记上。这是“读书练识”“自进于道”的思想积累,积铢累寸、水到渠成,自会发为好诗文。“不动笔墨不看书”,古之立言者就是这么“炼”出来的——不是“练”(应试技能训练)、“猜”(选择题)出来,而是“养”(涵泳、领悟)出来。

    此外,描红(练字)、吟诵、属对、句读、圈点、批注、评点、质疑等,都是汉语母语学习的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文章不厌百回改”,等等,仍不过时。

    综上,语文教育勿蹈第二语言外语的语用覆辙,要凸显汉语母语性,高扬“以立人为本”“立人以立言”之特质,以培育中华文化传人为宗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