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齐心共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提及教育,大多数人的反应必然与学校相关,往往忽视了家庭的作用。少时养正鸿鹄之志,长成方可高飞远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没在最初就播撒好的种子,未来想长出参天大树就会非常困难。全社会都应该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不能让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们的早期社会认知、情感价值建立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教育发展至今,教育人越来越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家校共育”这一概念也由此而生。所谓“家校共育”,也就是家庭和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活动。为实现“家校共育”功效更优化,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自2019年3月开始,走上了研究探索之路,时至今日收到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分享。

    肩负重任 开启家校共育新篇章

    二十四中创建于1953年,197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67年来,学校几经风雨,有过高歌猛进,亦经历过从企业办学为主到政府部门办学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二十四中人潜心教育、品质办学的初心。

    2019年,哈尔滨市教育部门颁布了“市区共建”政策,二十四中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为响应“市区共建”政策,现任校长从重点高中哈尔滨九中副校长被首批选派到试点学校任职,带着责任和很多人的期望来到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该从何处着手,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调查与研究,学校校长将目光放到了家校共育上。2019年3月,学校开始重新审视家校共育工作,积极探索家校合作共育课程活动的操作与路径,着力推动学校家校共育高质量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9年3月,学校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平台问卷调查,回收1744份问卷,得到以下结果:

    一是家长的学历偏低,受区域影响家长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比同类学校低27.42%。

    二是家长的职业对家庭教育的助力较弱,体现为家长的职业中,教师、医生、律师和公务员等占10.06%,个体工商户、工人农民、服务行业及其他职业的比例为70.65%。

    三是学生母亲参与教育的比例明显多于父亲(分别为73.66%和24.66%),父亲教育位置的缺失成为普遍现象;关注孩子的健康安全、性格、人际交往、习惯等的比例远远高于对孩子情绪和兴趣的关注,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兴趣也成为导致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孩子不听话时,半数以上会选择“反复说教”的单一方式,沟通方式以“谈心”为主(占比79.4%),导致越想沟通越难取得沟通效果的尴尬局面;对孩子的未来有明确规划的仅占9.43%,被动、茫然、狭隘等特征比较明显;自我感觉对学生在校情况比较了解,而了解渠道多为看成绩或听孩子汇报,单一且片面,极易由于过度关注在校情况的单一而导致忽视孩子的内心和成长需求。

    四是家长希望通过家校共育平台,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平台课程,学习和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改进完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同时希望形成不同角色共同参与、形式更加多样的常态化、系列化家校共育局面。

    多措并举 推动家校共育步入正轨

    结合调查数据,学校对家校共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明确了学校家校共育的宗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平台,整合资源,拓展人才培养通道,形成多方联动、共育人才的强大合力。帮助家长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密切亲子关系,科学评价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重视孩子的生涯规划。多方协同,共筑孩子的美好未来。树立起家校共育的目标:通过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平台,探索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指导途径的研究,形成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体系、操作体系和推广体系,从而构建五育并重、多元高效的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此目标的引领以及宗旨的感召下,为快速推动家校共育走上正轨,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家校共育保驾护航。

    一是依托高校资源,丰富提升家长学校课程的内涵和品质。学校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大全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孙铭铸教授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刘毅教授建立了积极的合作关系,借助高校力量开展丰富的专业引领课程以及心理和生涯指导课程。目前,孙铭铸教授、刘毅教授受聘为学校家校共育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已经拟定53节科技与生涯课程,为学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公益服务类讲座。所有课程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内教授、博导组成的讲师团担任讲师,亲自讲授。高校的助力将使学校家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品质大幅提升,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的整体目标。

    二是开办家长学校,整合资源、活化形式,开展家校共育系列活动。2019年3月30日,二十四中600名家长参加了“家校共育,携手同行”之家长学校启动仪式,标志着学校家校共育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自此,学校先后邀请全国十大优秀党员志愿者、家庭教育学专家赵晓春,国家留学基金委直属留学服务机构——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教师张继,哈尔滨市首个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淑红等到校讲座,共计举办了25场大型活动,为全校师生和家长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家校共育走向更深化阶段。

    三是搭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学校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联动、共育人才的强大合力。学校外聘赵晓春、杨淑红、孙铭铸、刘毅等专家建立专家库,培训学校优秀教师及班主任成为家庭教育讲师,从家长中遴选专家型家长组成讲师团,联系驻区企业和社区街道形成教育合力,与市区共建高中及其他学校广泛交流家校共育经验,依托王健名校长工作室形成全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协作体,使家校共育体系化,有效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班级微信群发布家庭教育良策。

    四是专家型家长配合,多渠道开展共育活动。2019年3月,学校从高一、高二学年全体家长中遴选出66位专家型家长,组成专家型家长讲师团。他们职业分布广泛,能力突出,有很多是行业精英,并且愿意为二十四中的发展贡献力量。专家型家长讲师团以现场讲座、实地参观、职业规划、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家长学校课程。

    五是向常规家校共育途径要质量。学校在探索家校共育新途径时,也十分注重常规家校共育途径。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增强教育合力;在此期间,学校校长为不同学段的家长作了7次讲座,班主任高质量地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做好家长开放日工作,广泛倾听家长建议;班主任将家访工作落到实处,进行跟踪反馈。

    学校半年多来的家校共育工作,使家长对孩子成长需要的各方面塑造有了清晰的认识,会主动调整教育方向,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多了,配合学校和教师做好子女的家教工作,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形成了良好校风。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呈硕果

    半年多来,学校坚持开设家长学校的初心和宗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最初的设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体现在高三人事安排的时候,学校考虑教师的年龄结构,计划调换更有经验的教师充实到高三任教,学生家长听说后,联名要求学校给青年教师锻炼的机会,继续承担高三教学任务,给予了教师高度的信任与肯定。

    二是实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加深了家长对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全面了解,使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学校的社会口碑明显提升。

    近一年的工作经历,让学校坚定:高质量的家校共育必须解放思想。要有新意识、新机制、新模式。学校不仅需要适应和服务,更应该着力引领和超越。着力引领学生、家长的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是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高质量的家校共育必须营造活动,有了活动情境,家校合作共育就有了抓手,家庭和学校就有可能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施展身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开展真实有效的合作共育。高质量的家校共育必须从小做起,形成全学段协作体,只有基础打好了,高中才会更好,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好。

    学校校长说,家校合作不是一个选择,而应该成为一个原则。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学校教育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积极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让家庭美好而完整,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全体二十四中人将不懈努力!

    (张利业 吴 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