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网游痼疾须提高违规成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铎 绘

    近期,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频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家长,莫让“宅娃”荒于嬉,免得“废人又费钱”。

    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陪伴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有关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更加突出,突出问题有: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生……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行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的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然而,一些网游企业为了牟利,根本无视法律法规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向未成年人玩家开“后门”。事实上,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门就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设置防沉迷系统,并且严格实施实名认证。可悲的是,这一问题依然根深蒂固,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应该说,在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支付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未成年人玩网游根本不是一件难事。网游企业的技术如果真正做到了“铜墙铁壁”,绝大部分未成年人是无法破解的。现在之所以“漏洞”百出,形同虚设,不是因为一些网游企业不能做,而是不想做。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违规成本过低。一旦发生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网游企业不过做退费处理,而不需要承担其他责任。况且由于举证困难,如果金额不是很大,不少家长会选择息事宁人。

    因此,要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突出问题,不能指望网游企业自觉、自律,关键是要让相关的法律法规硬起来,长出牙齿,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违规的网游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比如,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应推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加重网游经营者侵犯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对网游经营者以免费试玩等为诱饵误导消费、实名认证形同虚设、不严格执行分级付费限制规定等问题,要通过行政约谈、查处问责、限期整改等方式予以规范,否则一律永久下线,并关联失信惩戒机制,纳入黑名单管理。同时,对多次不执行国家规定的网游企业,今后研发的网游应不再审批通过。唯有加大对违规网游企业的惩治力度,才能倒逼其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当然,不管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还是防范孩子网游乱消费,家长都必须负起应尽的监护和教育引导责任。有的未成年人动辄可以充值上万元,毫无疑问,其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疫情期间,家长有大量时间陪孩子,正好趁此机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是一些家长反倒“手机带娃”,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任由孩子沉迷于网游。这就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合理规划孩子玩手机、玩网游的时间,引导孩子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填补其精神需求。同时,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账号,不把网络支付账号、支付密码等信息透露给孩子,不在网游支付消费环节放权,不鼓励支持孩子独立支付消费,不给孩子偷偷转账和消费的机会。只有网游企业、监管部门和家庭都尽职尽责,多方互动,全员参与,才能真正保护好未成年人,解决根深蒂固的沉迷网游问题。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