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汉“断后”的小分队
■战疫故事
暂停呼吸机,切开气管前壁,将气管插管退至气管切开口上方,再将气切套管置入气管,连接呼吸机并开机……
这一系列操作须在一分钟内完成,否则病人会有生命危险。两三位医生要全神贯注,配合默契,才能完成这一危险系数极高的操作。
如今,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形势一天比一天好。武汉的街头早已绿意盎然,樱花满枝,市民也渐渐多起来,但医院依然是生与死的战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的20位医生仍处于“战时状态”。
“现在,留在后面的病人都是‘硬骨头’,大多是危重症,或者是基础病变和并发症很多。现在我们最大的任务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
气切小分队是该院“战时医务处”组建的9支应急小分队中最后成立的一支,20位医生全部来自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负责中法新城和光谷两个院区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提供临床技术支持,提高救治水平,直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我们是为武汉‘断后’。”队员们这样说。
“断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应急小分队队长陆翔介绍,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气管插管是为呼吸衰竭患者博得一线生机,那么气管切开手术就是为长期插管的危重症患者脱离呼吸机,争取最后的希望。
刘某,女,55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直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2月5日因呼吸衰竭,医生给刘某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20多天后刘某病情未有明显好转,甚至一度心跳骤停。
“气管切开后方便气道管理,吸出下呼吸道的痰液,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状况,有助于恢复肺功能,为患者脱离呼吸机支持、自主呼吸争取机会。”经与负责ICU病房的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团队会诊,3月2日,小分队队员张心浩与龙小博为刘某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平日里,这个手术并不难做,但疫情中每次手术都是对队员的一次生死考验——在患者气管被切开的一瞬间,会有大量分泌物气溶胶喷出,有极高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甚至会溅到医生的面罩上。
与此同时,为防止病毒飞沫和气溶胶的污染,手术中队员必须暂停病人的呼吸机。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体质差,无法忍受长时间缺氧,这意味着留给队员手术的时间,单位以秒来计算。
换句话说,每个队员都在与时间竞速,以生命挽救生命。
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再套上沉甸甸的正压头罩,需用时40分钟。这些笨重的装备是安全的保障,但也大大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同时,手术中张心浩和龙小博还要克服三层手套对手指触觉的削弱,以及头套内升腾的水蒸气对视野的阻碍。
局部麻醉,切开皮肤,暴露气管前壁,气管切开,气管套管顺利置入气管,气道分泌物没有外溅……一分钟内,俩人配合默契,操作娴熟精准,一气呵成!看着刘某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俩人松了一口气。
术后第4天,好消息传来:医生查房时发现,刘某在听到声音后睁开了眼睛。目前刘某已脱离呼吸机支持,从ICU病房转出。
至今,小分队已为9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其中3人顺利脱离呼吸机。
过去的两个月里,白衣是武汉最让人安心的服饰,身着白衣的医生也承受了最多的压力。小分队20位队员,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31岁,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人担心感染家人,长期不回家,休息也只在酒店隔离;有人怕家里担心,一直不肯告诉家人自己在一线具体做什么。
他们也一直是武汉最无所畏惧的人。龙小博的爱人也是医生,夫妻俩把孩子送回老家,龙小博主动请缨坚守一线,到了换班隔离时间也不肯下来。
同济医院两个院区已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3314人,2348人康复出院。每次做气切手术,张心浩心里都希望这是最后一例需要手术的患者。“大家都要好起来!”他说。
等疫情结束后,小分队很多队员想和家人再登一次黄鹤楼,再仔细看一看“两江分三镇,水岸皆人家”的武汉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