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局限 构建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教学实践形式,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因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被高等学校广泛应用。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较强学科优势、专业化平台、高水平师资队伍及教育改革观念,逐步创新构建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将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教学等新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全面掌握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为主题,突破课堂局限

    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理论素养、正确政治观念的养成,包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格。学院不断突破课堂教学局限,秉承“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念,积极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思政“金课”,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例如,学院利用暑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寻伟大思想形成之路”实践教学活动,30余名师生奔赴延安、杭州和上海等地,参观知青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带领学生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学院利用活动收集丰富翔实的调研材料和采访案例,精心组建精英师生宣讲团、潜心制定宣讲方案、细心推敲宣讲内容,为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线下实践与线上宣讲的结合,突破了课堂教学可能产生枯燥乏味的局限,坚定了学生的政治观念,确保了主题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以提升学生爱国主义观念为主题,突破理论局限

    一个国家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爱国情怀直接影响着一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所处国际格局的话语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院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突破理论教学局限,力争让中国故事“活起来”,举办了“多语种讲解五大道历史故事”竞赛活动。本次竞赛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主线,以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切入点,讲解了在五大道居住过的顾维钧、颜惠庆、张伯苓、马占山、张学铭等名人故事,勾勒了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学院通过学生的讲与教师的评,展示了学生炙热的爱国情怀,拉近了师生思想上的距离,推动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活起来、火起来。

    以构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突破感观局限

    受到社会思潮、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当代学生更多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他们更倾向区别于他人的人生定位,更推崇独创精神的人生特征,但这并不与承担社会责任相违背。相反,学生的独立精神为肩负起时代使命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在以构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突破以往只重视教育结果、不重视教育过程的局限,坚持“行走的最强思想”课程创新思路,关注学生的感观和体验。例如,学院组织50余名学生赴毛家峪村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室内集体观看纪录片《锁定青山金石开毛家峪长寿村传奇》、听取毛家峪村“讲忠诚 当先锋 作表率——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专题讲座、室外调研毛家峪村农家院旅游项目,最终探讨适合该村发展的新点子,并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上发起投票,为乡村发展助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基层村干部心里想着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干事为了群众、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真正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海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