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走来的校长们
在祖国西南的雪域高原,有这样的一群校长,他们踏着那曲草原柔软的草甸,忍受着高寒缺氧的环境,匆匆辗转于雅鲁藏布江畔的校园中,往返于羌塘草原的家校之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为人师表”的真义。自信、果敢、坚韧,是“70后”的旺久、“80后”的索朗仁青和“90后”的仁增伦珠身上共同的闪光点。他们无畏风雪,无惧艰苦,常年坚守在乡村教学一线,用自己的执着为雪域高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索朗仁青:
那曲草原的“倔校长”
三月的西藏聂荣县色庆乡还在感受最后的冬意,结冰的小河静静地躺在弯曲的黄色草原上,远处山顶挂着几抹白雪,放眼望去,全乡唯一的一抹绿意是色庆乡完全小学的足球场,边上还堆砌着校长索朗仁青前不久带领老师们打扫的“战利品”——雪堆。
这是索朗仁青担任校长以来调任的第三个学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大多数人常读到的教育名言,对索朗仁青而言,这是一种信念,从他求学时踏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这就成了他今生的初心。十二年来那曲草原牧区风雨记录下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
2007年,风华正茂的索朗仁青怀揣梦想回到了那曲家乡,稍带怯意地站上了三尺讲台。“太高兴了,是深藏心底已久的梦想实现的狂喜;有点悲伤,因为初次和学生见面,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神直达心底,深感责任重大,怕能力不够教不好他们。”索朗仁青回到住处后,坐在屋里唯一的一张小板凳上,伸手抹去了眼角残留的那滴泪,翻出教材开始备课。
从繁华都市到藏北农村,索朗仁青对“陌生”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夜晚的黑暗,结冰的井水,都让他稍有不适。但从小不认输的精神让他迅速适应了环境的变化。
从读书到教书,一切从零开始。第一堂课的磕磕绊绊,老教师的直白点评,都给了他前行的动力。夜幕降临,时钟的滴答声带走了大部分的灯光,唯有最东边的索朗仁青房间的那一盏一直亮着,不时伴有“唰唰”的写字声。在聂荣县统一考试中,索朗仁青所教的班级位于表格里第一行,他终于放松了紧绷的心,那些寒冷的夜晚没有白熬,努力结出了果实。
由于在第一次任教的学校尼玛乡初小担任校长时工作出色,2013年,索朗仁青来到了白雄乡完全小学担任校长。当地群众对教育概念模糊、子女入学不积极是长久以来的“硬骨头”,索朗仁青硬是凭着他的“不认输”,解开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误解。2017年,索朗仁青接到调令,来到了色庆乡完全小学,带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完成了质的飞跃。
如今,学校西边的那个小屋,在寒冷的夜晚亮起了灯,洒落在屋外的光影中有一个人影偶尔沉思,偶尔伏案提笔,还似当初的模样,只是细看他的脸上添了点皱纹,鬓角添了点白发。
仁增伦珠:
羌塘牧区的“爸爸”
兜兜转转之间,仁增伦珠又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尼玛县申亚乡。这一次,他转换了角色。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申亚乡小学的校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从此他更忙了。
今天学生都到校了吗?学校食堂饭菜准备得怎么样了?昨天约的那个家长来了吗?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雪,食堂边上的柴火盖严实了没……这就是校长仁增伦珠的日常。仁增伦珠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然后抛出一大堆的问题。尽管管理严苛,在学期末的师生评价考核中,他仍然能得到满分,足见他这个校长还是很受“待见”的。
“我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但刚毕业那会儿,我教的却是语文,那时真的是有些手足无措。”那时牧区学校网络硬件条件较差,无法开设相关课程,校领导看仁增伦珠语文功底不错,就派他担任低年级汉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开始上课真是焦头烂额,我在上面上课,学生们用一脸天真的面孔认真听讲,可是一提问,学生就沉默了。”申亚乡是纯牧业乡,缺乏汉语环境,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于是,仁增伦珠在课堂上就用藏语详细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读。当情况渐渐好转,学生们上语文课也有了自信。
申亚乡以牧业为主,牧民们居住分散,因此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后,就做了“甩手掌柜”。孩子们一学期都待在学校,课后辅导、洗澡理发、缝缝补补、清理卫生等琐碎工作,自然都落到老师们的头上。家长们还会在他那儿留些生活费,每当有开支他都拿笔一一记下,期末再进行清点。有时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仁增伦珠为“爸爸”,让他有种异样的自豪感。
生活也不总是尽如人意,仁增伦珠到现在还记得那“30公里的徒步之旅”。那是仁增伦珠在尼玛县文部乡北村小学当校长时,学校包车去县里运送物资,晚上10点在离学校30公里的无信号无人区时车子抛锚了。在留下货车司机看守物资后,他和另一个老师徒步了4个多小时回到乡里,又雇了另一辆货车返回运物资,等车子到达学校,天已经蒙蒙亮了。吃完早饭,仁增伦珠倒头便睡着了,等他起来,看到分发到学生手中的物资,疲惫感顿时烟消云散。他开玩笑说:“徒步真是一项很锻炼身体的户外运动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我希望为所有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而非为一次考试全力以赴。”地处西藏羌塘草原腹地的申亚乡小学,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艰辛,但仁增伦珠在这里教学觉得安心又幸福。
旺久:
杰德秀镇的“遮雨人”
“那天的雨真的很大,老旧的学校楼房到处都在漏雨,学生们都被叫醒,拿着锅碗瓢盆在接雨,我就背着一个箩筐爬到屋顶上堵住漏雨的地方。”这是西藏山南杰德秀镇小学校长旺久从教生涯中难以忘怀的经历。透过那双布满皱纹的双眼,仿佛能看到当年屋顶上那个为学生顶风遮雨的温暖身影。
从破旧的几排平房,到如今漂亮的三层小楼,旺久见证了杰德秀镇小学的“华丽变身”。学校德育室里一块块的奖牌也见证了他十多年来优秀的教学管理成绩。教学楼前大红色的八字校训“厚德、务实、勤勉、尚学”是旺久带领杰德秀镇小学发展的生动写照。
旺久任职以来注重研究教学的高效性,并卓有成效。“在西藏,乡村学校的学生考取内地西藏班很难,但我们学校曾经创下山南市考取内地西藏班第一名的成绩,藏语文的单科成绩当年也是全市第一名。”坐在椅子上的旺久有些激动,最后干脆站了起来。相比于坐着,他更喜欢站着。他习惯了站着,从教的20多年,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校长,站着上课的他精神抖擞,行色匆匆辗转于校园各个角落的他斗志昂扬,就连有求于人时他都站得笔直,不落下风。
他也有弯腰甚至匍匐的时候。刚从教的那些年,住在“开天窗”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他可以用身躯匍匐在屋顶,为学生挡雨;用于做饭取暖的柴火短缺,他可以带着学生去郊外弯下腰拾捡零碎的柴火。那些年,他一周上25节课,但还觉得不够,为了学生有个好的前景,午休、周末这些被用来休息的时间都被他用来给孩子们补课。
有朋友曾经和他开玩笑说“你就是个机器人,没脸没皮,不知疲倦。”他一笑而过。如今旺久回头看来,这个评价似乎还挺贴切的。“2006年,我在隆巴教学点支教的时候,的确以为自己被上了发条,一刻不停地转。”旺久说当时从前一个教师手中接过这些学生时还兴致勃勃,因为是自己自愿申请来支教的。然而刚上了一天的课,他就累瘫了。三个年级,三个班级,虽然学生不多,但每个班都有汉语文、藏语文、数学三门课。等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回到宿舍,旺久已经瘫软在床上。当时,有个学生扒在门框上朝里看,旺久一下子跳起来与学生对视,那个叫格桑的小孩弱弱地说道:“老师,您会踢球吗?可以教我们吗?”旺久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到了简易的“土”操场踢起球来。
就这样,旺久安心地在隆巴教学点待了下来。他闲时粉刷墙面,还挖了一口水井,每天做着修修补补的工作,总是闲不住。等到他闲下来时,也该离开那里了。离开那天,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怕“厚脸皮”会绷不住流泪。
如今,年逾五十的旺久还穿梭在杰德秀镇小学的校园里,他身后不时扬起的尘土依然匆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