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云”端招聘成主流。
新华社发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访谈嘉宾: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薛二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吴 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

    张 勇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谢廷民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冯 震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

    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2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信息,将通过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等途径,全方位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济下行和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的背景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应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元政策下妥善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整体就业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曾湘泉:近年来,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市场相应出现一些新情况。2020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市场产生了负面冲击和影响。短期来看,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是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

    有分析显示,一些地方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疫情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也有明显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超半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51%的受访人认为就业难,41.2%的受访人认为就业有难度但可以接受。

    吴霓:新冠疫情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冲击,从外部因素来看,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岗位大幅减少,同时毕业生就业在供求匹配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愈加明显。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面临一定的生产经营压力,取消或减少招聘计划,春节后人才流动速度趋缓,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新增岗位随之缩水。

    传统春招中有“金三银四”的说法,按照以往企业招聘惯例,每年的3月和4月是集中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的黄金时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往往会在此前的寒假中实地走访企业,为即将开展的春季双选会做准备。而受此次疫情影响,各高校延期开学,原计划的春招工作或推迟或放缓。疫情还未结束,“金三银四”招聘黄金季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记者: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人数持续攀升,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薛二勇: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传统行业、人口密集型的制造业,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面对面进行的传统择业方式面临挑战,大城市的严格管控、管理也给就业带来影响。人口密集型的服务业用人量会减少,粗放型依靠人力的制造业会面临发展困难,传统的大学生招聘方式或就业方式发生改变。

    吴霓:从2010年到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且今年呈现陡增趋势。有数据显示,2003年非典疫情下,当年高校毕业生仅有212万人。按照惯例,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考研、公考、求职就业、自主创业等,其中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关部门会通过增加培训、贷款等方式进行扶持。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谢廷民: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受中美贸易摩擦尤其全球性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出国(境)留学深造意愿会有较大降低,相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是严峻的挑战。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期望值较高,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就业意愿、择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亟待增强。

    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稳就业”工作大局。疫情防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放在“稳就业”的重要位置。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对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作出明确规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有力推动。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稳就业措施相继落地,政府大规模减税降费、援企稳岗,增强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三线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空间。

    新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哪些机遇

    记者: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就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存在哪些机遇?

    曾湘泉:高校应届毕业生是比较典型的就业群体,且规模庞大。尽管短期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外部冲击,但综合来看,也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不应人为夸大外部冲击的影响,要设法将外需转内需,除了新基建外,更要重视教育、卫生、公共福利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这对未来就业质量的提高非常有价值。其次,互联网教育和培训等数字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也给各级政府治理能力带来了提升机会。

    薛二勇: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面临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经济下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业态,包括网络、在线的产业等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地区,发展空间、优势也会进一步凸显;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医疗行业、公共卫生健康行业机遇显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因时而为,化危为机,找准机遇,引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地区就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择职业。

    记者:从机遇和挑战中找到突破口,高校应该如何作为?

    吴霓:为了应对这些外部挑战,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最大限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应该说,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力度很大,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除了政府及教育部门积极作为外,高校毕业生自身也要积极响应倡议号召,积极主动就业。

    就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作为教书育人的重地,高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更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转变求职观念适应就业新样态。

    谢廷民:今年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转变与适应。受疫情影响,社会就业需求会有一定减少,部分单位招聘周期延长。对于毕业生而言,不仅网络求职、远程面试能力需要尽快提升和加强,就业期望值、择业观念也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样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针对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帮扶,也需要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引导工作。

    高校要尽快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网上服务能力,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目前,各地高校都暂停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客观需要高校通过组织开展网上招聘活动、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等形式,不断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工作的难点是,既要及时收集发布有效招聘信息,又要摸清底数,根据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

    张勇:疫情发生后,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更加关注,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要求高校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专业化水平,努力增强就业工作抗风险能力。北京大学主管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稳步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持续简化、优化、线上化工作流程,重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解决“云招聘”过程中线上沟通交流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加强与院系协同,从就业服务向就业育人转变。

    怎样多渠道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记者:日前,教育部和人社部提出,通过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三个渠道,妥善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一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