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推进铸魂育人工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亮的底色,强调高校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指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高校健康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为国家教育部门和甘肃省政府部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近120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围绕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地位,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服务相结合,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铸魂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推进“大思政格局”综合改革

    (一)实施“五位一体”思政课教改方案

    认真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从教学团队组建、“金课”与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学术支撑、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综合推进“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教学和管理,完善“互联网+形势与政策”模块化专题教学新模式,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课程全覆盖,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二)激活“6+1+X”思政课实践教学链

    思政课内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经典阅读和读书笔记为主呈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道德小品展演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围绕主题征文和热点研讨展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社会调查和红色革命精神践履进行。课外拓展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训练、社团活动与社会实习、寒暑假特色工作坊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实践,兼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

    (三)推进“课程思政”攻坚计划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全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结合不同学科性质特点,以72门“示范‘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全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创新,培育不少于150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通识课和专业课,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一专两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根据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盘活校内人力资源,通过遴选与思政课教学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转岗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建设好一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专任教师为主、学校专职辅导员和部分党政管理干部兼职为辅的思政课师资队伍。

    (五)加强国家一流思想政治本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2019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多措并举,切实下功夫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全面实现“四个回归”目标,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基础。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开发,组建一批教学团队,建设10余门优质“金课”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关注学生学习效度转变,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按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经过60多年办学积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实现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教师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支撑计划

    (一)申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努力构筑学科高地。争取2020年成功申报和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通过系统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理论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科高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特色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着学校的政治特色。学校倾斜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因素,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水平的科研提升高水平的教学,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和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全校大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平台。

    (三)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发展

    科学研究不仅反映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更重要的在于破解过去包括思政课教学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不强的困局,为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好科研助推,组织相关人力积极申报和承担100多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和思政专项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国家“马工程”支持研究项目等,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

    通过有计划的出版丛书,集成理论研究成果,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问题。丛书出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理论研究的深度同实践探索的广度相结合,围绕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自觉运用中国视角,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点、有深度地加以解读,研究和回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打造智库。

完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一)思想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始终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等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畅通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人生导师作用,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全面育人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全员育人+大学生自我成长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面对他们追求个性和强调自主、不愿接受他人观点的性格特征,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大学生自我成长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双创”实践和以勤代助等校内外资助创新体验模式,全面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育人制度,支持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社会建设,促进学生相互砥砺、自我认知、共同成长。

    (三)全方位育人+校园环境建设

    大学作为育人的摇篮,其教育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还在于发挥好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等隐性影响。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构建整洁优美的校园风貌,通过学校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构造、基础设施、内涵标识、教师风范、图书资料等校园物质和精神因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浸染作用,陶冶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