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二年级讲义 (5)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7-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基础二年级
律诗章法决定作品质量
第五讲 合句

现在我们开始讲今天的律诗内容。律诗作为一种汉语独家拥有的文学体裁,当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才使律诗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了一席不可磨灭之地位,才使律诗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之一。律诗灿烂的篇章,早已跨越国界,其影响空间之广、影响时间之久远,决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够匹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合句,我们还是先看李白的这首五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今天是我们第四次讲解这首作品,前面的部分,关于起承转前面已经细致的讲解过了。现在我们要讲的是最后一个内容:合!起承转合的“合”。作为律诗之格律的“合”,当然不同于起承转三个步骤。合句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整首诗的命运。因此,合句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来写合句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合句可以是偶句也可以是非偶句,至于采取哪种形式,作者自己视内容决定。其次,合句决不容许停留在起承转之任何一个步骤,一定不能还在前三个步骤上转圈不肯出来。合句依然是由两个分句组成,前分句是对前三个步骤的小结,特别是对“承、转”两个步骤的总结,后分句是一个全诗的总结。
我们具体结合李白这首五律来看。如果说前三个步骤,被送别的朋友还在一起,那么合句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交代出:已经分别。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分别,当然是握手,而不是挥手。虽然都是手,但手的表现不同,其情况自然就迥异。即使被送别的朋友,尚在视野中,但挥手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是用眼睛看。什么样的情况下用眼睛去看、而不使用语言呢?两种情况:A、说话估计听不太清楚或听不到。B、哽咽,因为情感而哽咽,所以使用动作(挥手)。无论哪种情况,没有疑问的是,双方于分别于无言,这种分别,乃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分别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时,我想这样的情怀,足以泣天、足可泪地,能不使读者受到更进一步的触动吗!
我们看“挥手自兹去”,“自”,表示已经分别。这个“自”,指的不是自己,而是朋友。是朋友一个人孤单的远行,孑影孤蓬。去,表示已去、远去,逐渐的从作者的视野中,消失,这个过程,是很折磨人的。正如柳永词句“自古多情伤离别”所展示的情感
我们看到,承和转的时候尚没有明确的分别,仅仅是欲将分别或分别后情怀的描述,着重于表达对情谊的正面肯定与珍惜。而合句,决不再继续纠缠于这些,简单、明白、直截了当的写出分别后那一刻的凄然与苍凉。一“挥手”,然后孤单(自),已经开始表现出一种无奈,这种无奈令读者读来感同身受。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合句的后分句,李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苍凉,这就是“萧萧班马鸣”。事实上,马的叫声我们听来都差不多。作者不写自己,把马的叫声称为“鸣”,其鸣“萧萧”,无疑在前分句的苍凉上,加重了一层更加的凄惋。试想,连马亦不忍、连马也萧萧,更何况人呢?这种伤感、这种伤怀,连马也被感染,难道读者还会不被感染吗?马都已经这样了,何况人乎!
李白笔墨至此,全篇合得非常精彩,最后一个分句不写人,也不再说自己怎么怎么的,说马怎么的,这种方式就是严格按照“比兴”来做的。
今天,我们会看到不少高手,总喜欢写自己怎么怎么的,哭得死去活来,悲得惊天动地,这种夸张当然就不是比兴。
最后,班马(回程的马)鸣声萧萧,但鸣过之后呢?李白没有交代,也没有任何的提示或暗示,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最后到底怎样,就不是作者的事,任由读者去想象,一千个读者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诗的余味。诗味,就很多种,余味,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诗味,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渐讲到。
和前几堂课一样,欣赏完李白的,就到了杜甫的七律。请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家请注意第七分句一开始的“艰难”,这里的艰难,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概括性描写。也就是,开始了“合”这个步骤。猿在风急天高中的啸声,是怎样的呢?作者告诉了大家,是哀。这就说明了猿所处的环境之艰难。“渚清沙白”环境中的鸟呢,飞来飞去的,请注意这里的“回”,不是回来的意思,而是飞来飞去,俗话说的在某个地方打转。飞来飞去做什么呢?一句俗语告诉了我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飞来飞去当然是觅食。但是觅食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是“渚清沙白”,哪儿有什么东西可食,这是不是艰难呢?当然也是的。无边落木萧萧的从山上下来,目的地是哪儿呢?当然是远方。对于落木来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对它来说都是艰难。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穿越千年的时间、跨越万里征程,其中的落差与曲折,从开始到最终抵达大海,这个过程恐怕属于超级艰难。
因此,合句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合”,而不是别开生面,置开头于不顾,头也不要了,想怎么合就怎么合。
“艰难苦恨”,这个不仅是指作者生活的艰难,生活的艰难,加上心底的苦。比如转句的“悲秋”“客”“多病”“独”等等,已经不止是艰难,还有了苦与恨。这里的苦,不是生活的苦,是心底里的苦。恨,是指作者自己空有一身才气、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天生我才无用处。正在是这样的情况下,发出的凄婉、哀绝之叹息。
艰难苦恨表现在哪儿呢。作者明白的告诉读者,这些东西都写在自己的脸上,“双鬓”也就是说,左看右看都可以看到,前看后看还是可以看到。并且,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到了“繁”的程度,直接刻画在脸上,除非象阿拉伯妇女那样把脸给罩住,否则,当然是啥时候都可以看到的。“繁双鬓”,就不再是在前三个步骤上进行综合,而是把前面的内容,一概刻画在脸上,并且将永久的展示下去,不仅之前还包括今后。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繁双鬓”,比起今天某些高手的死去活来、山盟海誓般的永永远远之类的句子,当然是天壤之别。“繁双鬓”读来不觉空洞,很清晰的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沧桑的面容,如同近在咫尺,恰似呈现于眼前,给读者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震撼。
从“繁双鬓”上可以读出的是什么呢,就是“潦倒”二字,艰难苦恨是对过去的概括,也是合句对起承转的概括,而“潦倒”则是眼下的真实写照,潦倒的当然不仅是生活,更有甚者更为可怕的是心情的潦倒,感觉对前途的一片迷茫与无奈。前面我们说了,报国无门壮志不仅未酬,潦倒后更没有酬的机会与可能,这个潦倒是彻彻底底的心灰意懒,说心灰意冷也可,总之不是个什么好心情。作为一位感觉自己满腹才华,拥有经天纬地之能者,这样的感觉不啻于地狱般的煎熬。当一个这样的人在精神上被击倒的时候,对前途已经不抱幻想或希望,人生的追求化为泡影,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么!最后,只好打算借酒消愁,很可惜的是,连酒也没有,甚至连浊酒也没有,只好停下了酒杯。也就是说这个愁,想消也无法消,整杯浊酒也是如此的困难,没有酒如何借酒消愁呢?作者没说,留下余味,让读者去解答。
当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被作者的愁所触动,至于这个愁怎么消,用什么法子去消,是不是能消,能消多还是消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是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答案。留给读者去解决或不解决任凭读者做主。
与李白用马一样杜甫使用浊酒杯,最后以比来结束全篇,同时留下无限的空间(余味),随便读者去想象去发挥。
事实上掌握了起承转合,用不着去看什么背景或释疑,读者自己就完全可以把作品读明白,百度、千度都不必。坦白的讲,网络有百度,但如果是在现实中,又如何百度呢,更何况百度千度来的东西,错误亦不是少数,为什么不依靠律诗的格律去解析作品呢。按照格律去解析律诗,才是正途、才是终法。如果说了解背景,即使今天的我们,谁能说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一致的。没有谁能够肯定明天的心情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同样的蓝天白云,不同的日子里在不同的心情下去看,则未必就是同样的感觉,这个道理太简单。即使是杜甫也不可能每天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比如登高这首作品,写于杜甫在夔州时,夔州就是今天重庆市的白帝城,三国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实际上杜甫在夔州的生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比他之前的生活要稳定许多。至少没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情况出现,因此,很难从背景来解析杜甫这首七律所包含的内涵。
朋友们自己写东西,无论是诗还是填词,或者是散文、随笔什么的,谁也不可能从年头带年尾,就是同一个心情,这压根就不现实,完全无任何的可能性。杜甫在夔州一居就是四年,难道说四年都同一个心情,当然不会。所以,背景可以了解一下,但如果把背景当作是解析作品的唯一之路,那还要起承转合做什么,还要格律做什么。
我们接着看最后一首,李商隐先生的作品。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最后的合句,相对就没李白杜甫那么复杂,非常简单。本来前面说的是喝酒,连同喝酒所表现出的一些情谊,“嗟余”当然就是兴高采烈之余,听到了鼓声知道了时间,OK,该上班(应官)去咯。因此呢,娱乐活动就到此结束吧,政府工作首先是要做的,不能忘记了本职工作。一宿没睡,且喝了一宿的酒,还能去上班,李商隐确实是做干部的料,一般人的身体没多少人能这样折腾。兰台上班所在地。类转蓬指的是自己喝得不少,骑在马背上象蓬草一样摇摇晃晃。
都说李商隐的诗晦涩,这首也不例外。鉴于时间关系,以后讲解起承转合更深层次内容时,还会讲到目前二年级所应用的这三首例诗。通过四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起承转合这个律诗的基本骨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了解不过是第一步,掌握也仅仅是第二步。最后的目的是运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根据讲义内容,结合唐诗平时的阅读才能达到。大家有所收获,那么,主讲老师的幸苦也就没有白费。拳拳炙心,天可鉴!
至此,格律中起承转合的逐步讲解,基础部分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