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8.

今行而无:凭信之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用在主谓短语中

可以(之)解燕国之患  

欲与(之)俱
为之奈何?:对它怎么办呢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9.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同非

 

〓、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所以: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第 二 课 时

一、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第一部分、准备。(1--6)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
第二部分、诀别。(7--10)怒叱太子、易水悲歌。
第三部分、刺秦。(11--19)计见秦王、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二、精彩语段赏析 
1.  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抓住特点               白衣冠 
             突出重点               荆轲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 图穷匕现 :神勇   (动作描写  短句) 
   ·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神态) 

三、研读

1、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1、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1、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1、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1、“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1、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四、人   物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秦王 
    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 强暴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天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六、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