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之
今行而无信:凭信之物
可以(之)解燕国之患
欲与(之)俱
为之奈何?:对它怎么办呢
9.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同非
〓、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所以: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3. 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第 二 课 时
一、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第一部分、准备。(1--6)简介背景、准备“信物”、准备武器、配备助手。
第二部分、诀别。(7--10)怒叱太子、易水悲歌。
第三部分、刺秦。(11--19)计见秦王、勇刺秦王、壮志未酬。
二、精彩语段赏析
1.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如,
廷刺秦王
三、研读
1、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1、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1、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四、人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六、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