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鼓励孩子顶嘴?90%的家长后悔晚知道
1、
前段时间,微博上一段东北小女孩与妈妈“互怼”的视频火了。
妈妈辅导作业后没忍住冲女儿吼了一通,之后女儿便开始抗议了:
“就你现在这态度,能教我学习吗?你都这么教我了,我还能会吗?”
妈妈问:“我怎么教你了啊?”
小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你就嗷嗷喊,不会是吧,不会是吧!”
接着小女孩边哭边说:“就你这个妈妈我还能要吗?你这么教我,我还怎么会啊?”
“我还啥都会啊?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你以后别说小美女上车了。”
一旁的妈妈,只剩下哭笑不得的份。
前几天,表姐也遇上了类似的事。
因为女儿淘气,表姐训斥了她几句,小姑娘生气地冲妈妈喊:
“你生了我还天天说我,你伤害了我好几次,你生了我就应该陪我玩。”
表姐也是被孩子顶得一愣一愣的,半天没说出话来。
我的朋友小雅曾对我说:“我羡慕那些能和父母自由争辩,敢顶嘴的孩子,被疼爱的才有恃无恐。”
小雅父母强势,小雅小时候如果做错了事,父母总会严厉地批评一番。越是争辩,惩罚地越厉害。
有时候是父母误会了小雅,他们也不会妥协道歉。矛盾的焦点就变成了——“你竟然敢顶嘴。”
怎么说都是错,久而久之,小雅不再和父母争辩,也很少主动与他们交流了。
2
最容易有失公平的,是父母。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刚刚开播那阵,不少人都被男主顾廷烨的父亲气得够呛。
顾廷烨离家许久,一回来就被冤枉,而父亲更是一句辩解都不肯听地狠打了他一顿。
顾家人口众多,各自心思缜密,自幼丧母又不得父亲眷顾的顾廷烨便成为了众人的“背锅侠”,不管是谁闯了祸,都要推到他的头上。
父亲每次都把他的辩解当成是“忤逆”,总是狠狠责罚他。
绝望的顾廷烨说出一句:“不管我说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有罪。”
如顾父一样,父母对孩子,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曾经犯错,或者以为了解孩子的习性,而先入为主地误解孩子。
一位知乎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抓着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如果她出门前和回来后我都没抓手机,那一定是我玩完了手机然后故意装模作样给她看的,也完蛋了……”
误解无处不在。
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顶嘴”,不过是孩子在为自己申辩。孩子自我表达的“顶嘴”并不可怕,不允许孩子“说不”才是真正的可怕。
3
孩子“顶嘴”
是“自我”发展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中提出学前儿童主要发展的能力是:信任、自主与主动。
信任建立在亲子关系的安全型依恋基础上(出生至12-18个月),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及时回应,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对世界的信任和探索欲。
“自主”标志着自制和自信的萌芽。
我们常发现2-3岁的孩子十分叛逆,凡事都想自己来,也不肯听父母的教导。其实正是他们自主意识萌发的表现。
“主动”是“自主”能力的拓展,此时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和计划,正在学习独立完成事情并承担后果。
尽管有注明的发展年龄段,但埃里克森强调:
“父母必须把握好分寸,给予必要的保护,但不过分保护和干涉。如果这一阶段儿童经历了太多的疑虑,可能导致其终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也就是说,孩子注定要经历和父母“对着干”的一个阶段,来完成自己的成长重任。之后才能够成为独立自主、有勇有谋的自己。
当我们听见孩子开始“顶嘴”时,其实更值得感到欣慰。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并正在尝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
好的沟通,是“双向流动”的。
人无完人,真正融洽的亲子关系中,不存在某一方是绝对的正确,而另一方是绝对的服从。
前不久的一期《少年说》节目中,一位男孩的一番话让人心疼。
男孩登上天台喊话的目的,是对父母说一声迟来的道歉。
初二那年,男孩离家出走,看着父母焦急的寻找,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理解了父母的爱。
他鼓起勇气喊出了:“爸、妈,对不起。”
然而爸爸并没有理会儿子的情真意切,而是开始教育儿子:
“你打篮球的时间太长了,你的篮球时间还是应该控制下。”
沟通一下子陷入了冰点。男孩难以自已的忍着泪水说出自己的心声:
“打球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每周也只有2、3个小时,你知道我在家里和学校过得有多压抑吗?”
此时,父亲终于开始反思并真诚的向儿子道歉:
“我们有哪些做得不对的,爸爸妈妈给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我们与你交流的方式可能比较粗鲁,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不对的可以改正。”
温暖的爱意,终于重新在这个家庭中流动起来。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亲子冲突在所难免,但每一次“冲突”,其实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面对孩子的“顶嘴”,我们还需要谨慎对待:
任何时候,允许孩子辩解。
前些天,我儿子小树早餐时正在吃果酱,爸爸走过来拿起勺子在他的果酱中挖走了一勺。
小树忙说了一句:“不行”。
爸爸有些不满地说:“给我吃一口都不行啊,小气。”
小树委屈地说:“我感冒了,怕传染给你啊。”
倾听孩子的辩解,我们往往能够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
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最可怜。因为在孩子的认知中,如果父母都不信任我,那么就不会有其他人相信我了。
因此,无论何时,给孩子一个辩解的机会,优先相信孩子的话,而不是习惯性的质疑,亲子之间才能够成为彼此的支柱和港湾。
重视孩子“顶嘴”背后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歇斯底里地顶嘴时,往往是饱含着情绪在表达的。
或是被误解的愤怒、或是不被信任的委屈、或是对不被关注的不满。看起来剑拨弩张,但实际上却在呼唤理解、信任和关注。
儿童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博士说:“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当孩子开始倾诉和表达,负面情绪的疏导便开始了。及时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才是解决冲突更有效的方式。
鼓励孩子寻找“双赢”的解决办法。
前些天,儿子小树缠着我给他买巧克力,被我一口回绝了:
“不行,不能总吃巧克力,吃多了牙该疼了。”
小树试着跟我商量:“买一盒巧克力,我一半你一半,这样我们都能吃到好吃的巧克力了,好不?”
我被他一本正经的样子逗得说不出话来。
“双赢策略”是鼓励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寻求一个让双方都有好处的解决方案,既有同理心的锻炼,也能增强孩子的说服力。
生活中,我们可以多问问孩子:“如果我不同意,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有效的沟通,没有高低之分,每个人的思考都能够得到重视。
“顶嘴”有时候或许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说法而已,是对孩子能力的质疑,对父母权威的守护,甚至是父母不愿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自我防备。
我们做大人太久,有时候已经忘记了世界最本真的模样。
当我们卸下心中的条条框框,跟随孩子的稚嫩童心,往往能看见不一样的风光明媚。
就像《非暴力沟通》作者鲁斯·贝本梅尔在诗中写道的那样: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