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探索
■张聪慧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是一项亟需实践的工作,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学术课题。但是,现当代文学专家大多对中小学教育有所隔膜,而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则苦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无暇关注现当代文学研究。赵焕亭老师有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近年又先后攻读教育硕士学位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得以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理论问题和现当代文学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一书,就是她在这方面探索的成果。
朱自清的《背影》是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名篇。赵焕亭在“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一章里,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教学史,将其分为“春晖时代”(1925-1950年间)、“寒冬时代”(1951-1977年间)与“夏日时代”(1978年以来),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予以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了呈现《背影》在教材中的地位,书中还附有“《背影》入选部分中学语文教材情况一览表”。在此基础上,赵焕亭运用修辞论美学观点与文化研究等方法,对《背影》进行创新阅读的尝试,指出其“重复叙述的意蕴”,探究其繁复的文化语境,分析其“内心焦虑的审美置换”。她还做出“《背影》创新阅读课堂教学案例”,给一线中学教师提供参考。
豫西特有的民俗与文化给了赵焕亭体会作家情感、领悟作品意蕴的独特通道,她把个人的生活积累与乡土情结运用于教学研究之中。在解读河南南阳作家姚雪垠的中篇抗战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河南汝州女作家林蓝的《童年泪》时,她将文本中的豫西方言进行分类并举例分析,指出豫西方言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将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鲜明文化内涵的方言词语所包涵的情韵意味一一道来,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忍俊不禁。这样的阐释揭示出融入作品血脉的精神母语、刻入骨髓的故土情感,体察与还原出作为生命底色的河南文化,发掘出作家作品独特的价值和色彩。
语文教学的问题总是与实践密切相连,音像法、诵读法、讲授法的恰当运用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不拘泥于理论的阐释而思考如何做到恰当运用,是只有立足于一线教学实践才能选择的研究视角。在此,赵焕亭从内容、方式和语言方面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语文教育现状的地域研究往往因为收集资料的艰难和成果的地域局限而被放弃。赵焕亭则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偏见,对河南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地区个案的考察,对语文教育整体的把握亦不无启迪意义。
(作者系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赵焕亭著 人民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