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生态研究活跃西部田间地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2-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王兴东

  2012年11月5日,由兰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国祯主持完成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玛曲)生态修复及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专家组的结论是:“项目的实施很好地建立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模式及技术,有效地提升了黄河源区的水源补给能力,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第一本人类生态学专著、我国集水农业研究的发源地、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蓝图……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些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居然都出自同一所西部高校——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兴鹏说,甘肃一直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而这里丰富的地貌资源、多样的气候类型以及贫困交织下的发展问题,却是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地方。

  “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和战略规划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爱君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与人口相得益彰的问题。

  杜国祯的例子只是兰大直接助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农业研究、旱地农业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地质灾害防御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兰大专家教授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在兰大服务地方的项目中,和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超过2/3,而在兰大的科研项目中,这个比例超过一半。

  “可以说,兰大已经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科群。”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说。2012年初,由他领衔的“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一系列论文与专著,并提出必须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改革和重要生态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建立说,“比如,很多人一说到生态问题,就想到种草种树,其实在一些荒漠化地区,是不适宜种树的,人类的活动多了,反倒会对生态的恢复产生新的破坏。”出于这样的考虑,袁建立申报了“生态与进化”的校内通识课,受到学生欢迎。

  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成立于1982年10月。协会通过组建湿地使者项目组,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举行的湿地使者行动,并凭借在澜沧江流域的优秀表现荣膺当年活动一等奖。

  从自发到自觉,从理论到实践,从区域到全局,从教师到学生,从单打独斗到学科集群,兰大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