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那些人,那些事…… 我们不能忘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笑意写在脸上。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刘彭芝 赵桂霞 王志泽 李涵 方展画 姚虎雄 程红兵

  主编观点

  一如既往

 我们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新年伊始,总是要说些期望和祝福的话。近些天,《校长周刊》一直在梳理去年以来的各项工作,包括所报道的那些人,那些事。有一天,大家议论到新年要做的报道计划,每个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说,新一年,我们还是要旗帜鲜明、更加自觉地多做一些关注中小学师生校园生命状态的报道,要将学校教育中有关人的发展与成长的旗帜高高举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共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学校不能遗忘掉每天生活在其中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一刀切地剥夺他们生命主动发展和成长的权利。此言乍听似乎有点荒谬,学校本来就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缺一不可的教育活动与实践场,学校怎么可能把他们遗忘?但偏偏这样荒唐的事就在一些学校自以为是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而再地发生。比如集体掌掴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比如逼学生在操场集体罚跪,比如前几天接访的一位农村教师悲叹,他们新来的校长为了提高分数,硬生生砍掉了学校的音体美课,唯分是瞻的考核办法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勒得他们透不过气……而比发生这些事更可怕的,是这些种种违背人性、违反教育规律的荒唐事,都是在教育的幌子下堂而皇之地发生。

  所幸,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开始意识到这些幌子之下的谬误,他们在不断努力将自身的教育实践和行为更加贴近教育规律、更加关注到校园里每个人的生命成长和教育需求。在《校长周刊》所回放的2012年那些人、那些事里,把学生放在心上、整合课程、进行课堂革命、不再让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心灵“浇筑”水泥;重建“教师生态”之路,开展“一师一卷”探索、将教师眉头打开,体验幸福工作的味道……如是挂一漏万的回放瞬间,无一不在透露着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思考与行动。正如一位学者在《校长周刊》发表的文章里所言的那样,如何使校长成为关注人的领导者,是当今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核心命题,也是现代校长的新使命。在当前的教育形态之下,校长应该也最有可能从学校内部变革。

  刚刚翻过去的一年,可圈可点的事情实在不少,尤其是十八大的召开,把教育放到了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要求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自然少不了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努力与践行,也因此,我们期待更多有教育思想、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有感情、更有行动力和号召力的校长成长。从管学校走向真正办教育,应当成为每个校长的自觉。

  新的一年,《校长周刊》愿一如既往地为此努力。(时晓玲)

 

  刘彭芝: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面对问题:当今时代,学校应该进行怎样的教育?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对校长而言,就是学校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过和谐、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呢?

  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校长认为,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履行和完成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的唯一途径。多年来,人大附中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之路,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校本课,改革必修课,开发选修课,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依托发明创造课、研究性学习少年科学院,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提高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学校积极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了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积极帮扶各地薄弱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校长观点:1.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发现和培养。其实,好学生很多,只要我们能发现他们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个个都会出类拔萃。

  2. 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批优秀校长和教师。

  报道链接:2012年4月24日《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胡方奇)

 

  赵桂霞:边走边想,做一个智慧校长

  2012年,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改版之初,周刊主编与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商谈,看能否协助做一份尽可能涉及面广的问卷调查,了解一下当下中小学校长们到底在关注什么,又碰触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这自然是《校长周刊》的应有之义,因为我们坚信,只有紧紧依靠校长,真正了解校长,我们的周刊才能做到校长们的心上,也才能得到广大校长的拥护和支持。

  赵桂霞二话没说,爽快接下了这个费力又费脑的活,临走只扔下了一句话:没问题,我会带着学校的研究团队来做,这也是我做校长必须关注的问题。

  就因为这一句应承,才有了《校长周刊》改版之后第一期和第二期连续刊出的大型调查报告——《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为了寻找到校长真正的“痛点”,赵桂霞带着她的研究团队不辞辛苦,在全国范围内面向10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后,找到了比较集中的64个问题,其中分别涉及到校长办学、教师队伍、课程与课堂、学生教育、家庭与社会等五个方面。接着,他们又请校长们分别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所面临的“痛点”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进行排序。通过后期的问卷调查与回收、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环节,基本明晰了当前中小学校长管理“痛点”所在。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赵桂霞通过排序分类办法分析出的“痛点”背后成因,并进而揭示了学校发展的真问题。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彼此间有一种共识,那就是,身为校长,工作中总免不了很多问题和困扰,一些甚至已经成为校长工作中的“痛”。这种“痛”具有相似性、相近性,尤其是同类学校之间。只有寻找到真正的“痛点”,才能切实解决问题,推动学校发展。

  这种共振共生贴近校长实际的调查报告很让编辑们兴奋了一阵。有校长们的鼎力支持,有紧紧贴近学校办学实际和需求的行走方式,能够发现和培育一批懂得呵护师生生命成长、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的校长,这不正是《校长周刊》一直以来期待的办刊境界吗?

  值此新年之际,我们忘不了这些曾经给过我们莫大支持和帮助的校长们,在这里,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报道链接:2012年3月6日、3月13日《寻找“痛点”背后的真问题(上、下篇)》(时晓玲)

  

王志泽:迈出海外办学第一步

  面对问题:在国际化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国际学校开遍中国本土的当下,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走出国门,在境外打造展示中国教育风貌和实力的窗口学校?中国国际学校能否适应境外水土,能否适应国际教育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志于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的中国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解决方案:北京汇佳教育机构凭借在国内19年积累的国际学校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在新加坡创建了拥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以及附属幼儿园的首所中国国际学校,实现了中国基础教育海外办学零的突破。该校在做好国际通用的IB课程体系与本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将“中国概念”引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文化建构之中,进行中国特色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在新加坡众多国际学校中独树一帜,广受赞誉。而这一切,都源自6年前决定到新加坡投资兴学的汇佳教育机构总校长王志泽。

  校长观点:1. 学校要生存发展,就要有差异,这样才有价值。

  2. 和本地学校的华文教学不同,我们做的是“有根的中文教学”。

  报道链接:2012年4月3日《迈出中国海外办学第一步》。(胡方奇)

 

    方展画: 且思且行,做一个校长信服的研究者

  作为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一直与中国教育报的编辑们有着深厚交情。有时选题出现短路,或者需要写一些特约评论观察文章,一个电话过去,那边的人无论怎么忙,都会笑呵呵地施展几下拳脚,给你递过来一个“救火”的解决方案。还别说,几乎篇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于是时间长了,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评价方院说:真哥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