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风度与北大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那秋生

  你知道北京大学的前四任校长都是绍兴人吗?他们是何燮侯、蔡元培、蒋梦麟与马寅初。尤其是蔡元培与马寅初,被称为“北大精神”的代表,百年北大各领风骚,前五十年是蔡元培,后五十年是马寅初。如果再加上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章廷谦等教授,当时的北大简直是越人的天下了。

  要说会稽风度,就是鲁迅念念不忘明末王思任说的那句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正是卓绝千古的文化血脉,造就了越人独特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一是硬气——敢做斗士;二是韧性——坚持真理。大名鼎鼎的马寅初,就是以斗士的勇敢和学者的分明,赢得了历史的尊重与人民的口碑,也一直影响着后人。因此说,北大精神与会稽风度有着某种关联。

  蔡元培最早对封建教育制度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同时指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于是,蔡校长提倡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来主导北大精神,如同孔子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所谓“不同”,就是“思想自由”,以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和”呢,不就是“兼容并包”,实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吗?

  鲁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两地书》)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脊梁骨,强调做人的风骨与个性,借此校徽寄予希望——北大学生今后必能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栋梁之才。

  1927年马寅初还是北大的经济系教授,他演讲了《北大之精神》,其中说道:“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他说的“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无疑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为科学立命,为真理献身。这就是马寅初认定的北大精神,预先为自己的坎坷一生作出了坚实的铺垫,他比蔡元培想得更多、更深,他比鲁迅走得更远、更险。

  抗战时,他在重庆大学演讲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殊不知“祸从口出”,但是他义无反顾。

  果然,他在一次演讲中直斥蒋介石:“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此后马寅初便被送往贵州息烽和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继而在重庆歌乐山寓所遭软禁。

  解放后,他提出《新人口论》,主张“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并说:“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他的话是忠言逆耳,铿然作响。终于,马寅初毅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继续潜心研究他的“新人口论”。

  众所周知,马寅初被斗得很苦,全国都在批判,给他泼冷水。但马寅初非常坦然,他说:“我最不怕的是冷水,因为我洗惯了冷水澡,已经洗了五十年了,天天洗,夜夜洗,一天洗两次,冬夏不断。因此,对我泼冷水,是我最欢迎的!”马寅初所谓“三不怕”——“我不怕孤立,不怕坐牢,不怕油锅炸。”这是他的一生写照:“单身匹马,战死为止。”

  看吧,马寅初一身的“硬气”与“韧性”,是谓会稽风度,凛然大义。这证明着历史上每一个伟大人物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质:“风格即人。”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蔡元培主导“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与西方新潮的“自由、平等、友爱”打通并融合。鲁迅主张“立新人”的教育:“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马寅初也是诲人不倦:“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是营养不良,二是消化不良”;“读书要用功,不要死读书,读书要不忘记救国,要身体、道德、知识三不误,拿得起放得下。”他特别告诫教师:“在社会上的诸种恶习中,误人子弟是最大的恶习。”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永久的教训!

  当年陈寅恪题写《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那是光彩耀眼的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说,这正是“北大精神”的最好象征。

  “会稽魂”——马寅初,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退休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她从远方走来     下一篇: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