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曜明

  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工作报告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改革。他说,当前教育发展最大的红利是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要靠改革!代表们会上会下热议的话题也是改革。

  然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深化改革,用全局的观念,系统、整体、协调推进改革。

  凝聚共识 为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大刚刚闭幕,教育部党组立即召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从六个方面深入推进。

  2010年10月,425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这些项目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十大领域。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有些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步入“深水区”的综合改革,更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形成合力,更需要一路“绿灯”。

  从现实来看,有三种不合时宜的心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守株待兔”的心态,即一味等着上面出政策、下文件,等着别人出成果、拿经验,就是不愿意主动探索,积极行动。事实上,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与条件不尽相同,不可能照搬一种模式,需要各地各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各级各类教育的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思路和办法。

  二是“只动别人奶酪”的心态,即一旦改革触及到本部门或本系统利益,就偃旗息鼓,顾左右而言他。某省教育厅厅长说,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挑战,背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既得利益的掣肘。如何突破教育体制机制的束缚,这是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是“遇到钉子绕着走”的心态,即只在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大谈改革,遇到难拔的钉子、难啃的骨头就绕道而行。然而,真正的改革就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找路走,而清除障碍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只有达成广泛而深刻的共识,教育改革才能成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戮力共为的事业。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其实就是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创新过程。从本质上说,改革是一项协同创新的事业。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大局,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去思考、决策、让利、放权。

  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上”,同时还来自于“下”。有了自上而下的主导力,及各个层面的主动探索,教育发展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真抓实干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一年来,教育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37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注册入学”试点,6所省属本科院校在省内进行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下转第四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