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社会鸿沟才能全面建成小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社会鸿沟加深,社会风险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而社会鸿沟则使人们的离心力增大

  □ 我们必须尽快采取对策和行动,消除社会鸿沟,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唐任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克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消除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以及教育、就业、社保、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

  中国社会有哪些鸿沟

  所谓社会鸿沟,是指由特定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文化等因素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制度鸿沟、收入鸿沟、数字鸿沟、区域发展鸿沟和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

  制度鸿沟是一切社会鸿沟产生的根源。一个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度环境,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根据当时的发展战略需要及自然环境差异,从治理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出发,制定出各种带有差异性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制度差异和制度鸿沟,并以各种差别性的政策表现出来。例如,享受各种政策优惠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各种社会群体社会保障的制度性差异,各阶层工资福利等的制度性差异,户籍制度,行政权力介入的行业垄断等。由于制度安排的差异,形成了一道道社会鸿沟,反映了新形势下的“社会不平等”,产生了严重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冲突。

  收入鸿沟是社会鸿沟的核心。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鸿沟测度课题组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4.6倍,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企业业主与雇工的收入最高相差250多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却如同一道巨大的鸿沟,横亘在中国的经济与政治版图上,阻碍着人们追求未来美好生活愿景的步伐。

  数字鸿沟加剧了社会鸿沟。研究表明,数字化水平高的地区与数字化水平低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相差20多倍,数字化程度高、发展快的北京地区,2011年的数字化指数达到4.11,而数字化程度低、发展速度慢的地区只有0.24,二者相差悬殊。正是因为数字鸿沟扩大,使得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生活水平、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鸿沟加深。

  区域发展鸿沟是社会鸿沟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别很大,区域发展鸿沟非常明显,东部、东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整体上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区域发展指数显示,北京的区域发展指数达到1.46,而相对落后的贵州、甘肃等省,区域发展指数只有0.76和0.81。

  社会鸿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面向全体居民、体现公平正义的最重要方式,包括基本教育服务、基本文化服务、基本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等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鸿沟的存在,导致我国区域、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严重。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明显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排名最前的与最后的相差两倍多。

  社会鸿沟影响之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这种以过分追求经济高增长和高效率的高速发展战略,忽视了社会公平,导致中国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鸿沟加深,社会风险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社会鸿沟加深撕裂整个社会,涣散社会凝聚力。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完成。而社会鸿沟加深,人为地将整个人群分为东部人和西部人、城里人和农村人、富人和穷人、正式工和农民工,在城乡、区域和人群中制造出一道道隔阂,一条条鸿沟,导致彼此之间矛盾加深,不利于社会族群融合,使人们的离心力增大,向心力缺失,很难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战胜内忧外患。

  社会鸿沟引发社会风险,影响社会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而社会分配不公、阶层利益失衡、城乡差距扩大,社会鸿沟加深,弱势群体必然寻找一种表达和发泄的机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中各主体之间的冲突加剧,势必引起社会动荡。

  社会鸿沟降低政府效率,加剧寻租腐败。社会鸿沟的加深和扩大,使得处于行政金字塔中的政府官员运用自身的优势和配置资源的权力,为本阶层成员寻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利用“维稳”争取预算最大化,增加“首长工程”、“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又加大行政开支和逐利行为,为寻租和腐败提供了更多的土壤和养料。

  社会鸿沟导致生产和消费能力下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区域间、城乡间及阶层间的差距加大,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提升经济总量,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老路,进一步恶化中国本已非常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再者,按照我国自己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尚有1.6亿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尚有3亿以上贫困人口,他们缺乏有效的消费能力,很难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高端富裕的一部分人,由于人数有限,消费也有限,同样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显然,社会鸿沟的加深,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鸿沟不利于中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有效贯彻和执行。由于地区、城乡和阶层之间差异巨大,导致中央的政策和方针很难在地方得到真实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地方政府总是强调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打折扣、截留、曲解的机会主义方式,对中央的方针、政策阳奉阴违。而决策者一些好的思路和政策,也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牵制和掣肘,有时甚至采取折衷主义、调和主义的方式,既要照顾到发达地区、城市和那些高收入者的利益,又要照顾到弱势群体、弱势地区的利益,所以往往一个好的措施和方法,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

  怎样消除社会鸿沟

  社会鸿沟的扩大和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对策和行动,消除社会鸿沟,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社会鸿沟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背离,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符。我们党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这种理念实现的内容。因此,消除社会鸿沟,必须在全社会推广效率与公平兼顾、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并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的和谐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起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政府要破除唯GDP崇拜的政绩观,克服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以人为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同时又充分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尽心尽力为全体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再其次,深化制度创新,以“改革红利”拉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除社会鸿沟,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制度创新和改革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确保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制度体系,逐步废除或者取消现行各种制度及机制中有关起点歧视的政策、法规条例;建立完善国民同等待遇的制度体系,打破城乡、区域、所有制限制,改革户籍制度,确保全体国民享有相同发展机会、政策待遇、法律权益;建立保基本、广覆盖、普适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消除行业歧视,破除行业垄断,实现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培育中产阶层。贫富分化的社会鸿沟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消除资本侵蚀工资的现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运用税收杠杆,提高对高收入者的税率,培育中产阶层队伍,调节、缓和社会阶层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中国教育报 合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立德树人 再创辉煌     下一篇:法律人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