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科技奖看大协作之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二,成功的协同创新依赖于高校发挥非市场利益主体的纽带作用,这点学校很有发挥的空间。学校没有自己的市场利益,把一些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团结在一起,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协同攻关,通过学校的努力做到这一点本身也是一种学校作用的发挥形式。

  第三,不能以短期效益为目的,要全方位、全过程、长期的、整体的来推进,刚才也提到我们学校很多最后出现的成果都是跟地方、跟企业长期协同创新才产生的成果,我们认为这样的成果有价值,而且对国家的贡献大。

  第四,协同创新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核心作用,形成自主自愿的结合和协同,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竞争,这样激发创新性。要充分尊重学科和学者的意愿,大家能够坐在一起,大家觉得我们坐在一块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这样的协同将来有后劲,能够长期的开展下去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核心是制度创新,要在生产关系上下狠力

  问:在您看来,怎样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能够切实把这些协同创新落实到实处?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提三个想法。

  第一,要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要突破现有的各层面的科研和人才管理的模式,解决两个脱节的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的脱节,科技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集聚作用,以学术而不是行政为纽带,释放和激发活力。

  第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加大培育过程和范围,分阶段进行建设。我校感觉有的协同创新基础非常好,你搞不搞协同创新,它本身的要求协同、希望协同的内在因素和机制一直会发挥向前的推动作用,就像暗物质的研究,我们和一些兄弟高校一直是在自主地协同工作,合作得很好。但可能也有一些新成立起来的协同创新的组合,目前条件相对比较单薄,需要加大培育力度,也包括加强对质量的把握。

  第三,一定要加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深层次的改革。现在看来很多问题的解决如果不动真格的,不在“生产关系”上下狠力的话,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我校现在已经确立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动各方面的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通过改革来促进团队建设、学科交叉,释放学术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