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电话线 温暖百姓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纪秀君

  “您好,这里是教育部监督举报受理中心,我是801号客服,有什么能为您服务的?”态度礼貌,声音亲切。这不是某个大公司的客服在回应消费者,而是记者日前在教育部一间小办公室里看到的一幕。

  这间小小的办公室,2012年9月挂牌“监督举报电话(邮件)受理中心”,4个月来,共接听来电3238个,处理来信1780封。老百姓反映教育问题,这下有了“绿色通道”。

  呼叫平台24小时运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老百姓对教育有话说,尤其是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有投诉的欲望。“过去,教育部先后设了13个监督举报电话,挂在9个部门名下,比较分散,不利于了解整体情况和进行处理。”教育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张珏瑛说,为了更有效地给老百姓办实事,部党组决定设立受理中心,“呼叫平台24小时运营,也是教育部的一个态度”。

  统一监督举报受理中心怎么办?去年8月,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办公厅、监察局的指导下,抽调骨干迅速组建了专职话务员队伍,24小时受理公众电话和邮件投诉。

  2012年9月2日18:07分,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先后转发受理中心启动消息,两分钟后就接到第一个举报电话。第一个24小时,5名话务员共接听来电129个。

  接听投诉电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话务员辽宁小伙刘冰,第一次上夜班就遇到一个难题。“凌晨两三点,我接到一位女士来电,南方口音极重,根本听不懂,只好每句话每个字地核对,用了一个半小时才搞清楚。”

  这通电话之所以给刘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长时间的沟通,还因为这位母亲的情感触动了他。“她的孩子学习不好,学校要劝退。她多次跟学校沟通,未果。”刘冰说,这位母亲原以为教育部高高在上,不会理睬,实在没办法了,才半夜给教育部打电话。没想到一个星期不到,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

  本着设身处地替人着想的原则,话务员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投诉者,都坚持引导公众说清楚,不推诿不敷衍。“公众投诉一般都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话务员可以说很多时候是在接触‘负能量’,但却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解答。”受理中心主管傅佩佩说,中心还先后开展了机关业务、普通话测试、电话话术、心理咨询等职业化培训。(下转第二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