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富人俱乐部还是事业加油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EMBA,即Executive MBA,直译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主要指针对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人员的在职硕士培养。与MBA教育培养是为了培养毕业生使其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不同的是,EMBA教育的成功是凝聚了一批真正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EMBA教育起源于美国,由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于1943年首创。国外EMBA教育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发展至今已日臻成熟。而中国的EMBA教育则始于2002年。

  2002年7月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0所大学试点开办EMBA教育,由此在中国大陆开启了全中文EMBA教育的先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通知中指出,“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MBA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我国EMBA教育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国家赋予培养院校招生、录取和培养方式上较大的自主权,使EMBA教育基本上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接轨。因此,虽然中国EMBA发展较晚,但在过去十年里发展迅速。十年间,我国EMBA教育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与扩容:

  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同意北京大学扩大EMBA招生规模,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加100个招生指标。

  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2所高校为新增E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对EMBA教育有关招生工作加以说明:从2009年始,批准北京大学等10所院校年招收EMBA的限额为400人;北京交通大学等20所院校,年招生限额为2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2所院校,年招生限额为100人。

  总体看来,从2002年开始的第一批30所高校2000多人的招生数量,到现在60多所院校每年上万人的招生规模,中国EMBA教育在过去十年中异军突起,成为全球商学院各教育项目中最为突出耀眼的项目。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中国也许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EMBA学生,不论是全国总数,还是单个学院的学生数量,都是最多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清华大学为例,十年中EMBA学生累计近4000人。”

  2012年10月15日,英国的《金融时报》发布了2012年全球EMBA项目百强榜单。其中,7所中国内地商学院的9个项目列位百强。而在前十名中,有3个是中国内地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中清华—INSEAD双学位EMBA项目在全球排名第四。此前,这一榜单基本被美国、欧洲商学院所垄断。

  为什么中国EMBA教育在短短十年内可以达到如此水平?钱颖一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中国的企业增长速度非常快,有许多40多岁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在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他们渴望学习。二是供给。中国的商学院抓住了这个机会,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因素进行创新,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EMBA项目。比如清华的EMBA,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有丰富的班级活动,并通过成立地方同学会,举办移动课堂、后EMBA国学班等活动,增加学生间、校友间的凝聚力,这使EMBA成为了一种终身学习方式,这在国外还不多见。”

  曾经的“卖点”面临考

  【有专家认为,EBMA是营利性教育项目,应归为非学历教育,这样可以避免学校“贩卖”文凭,同时可以引导学员更关注教育培训本身】

  “EMBA的授课有一个特点,先讲课的老师占优势,后面讲的内容前面的教授或多或少都讲过了。”庄总说,比如说管理学概论、公司战略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等课,里面有很多关于企业管理的内容都是重复的。

  “对于EMBA课程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课程的统一设计与整体研发。”在从事教育培训十余年的“行家”易定宏看来,EMBA未来的发展还是在于课程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他认为,EMBA的教师一般都是名师,他们日程紧张,所在地点分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讲各的,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另一方面,学员也比较分散,与老师的沟通不充分,反馈与建议又没有得到及时跟踪与调整。

  钱颖一认为,开办之初的EMBA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MBA课程发展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质化倾向,但是EMBA学员的构成、素质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员的要求。因此,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商学院在EMBA教育的课程体系、标准配置、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一直积极探索、不断调整。

  中国EMBA教育开办了3年后,国务院学位办曾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对首批30所试办EMBA教育的院校进行了EMBA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在“漏洞和不足”一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些学校对EMBA教育项目缺乏整体设计,在办学理念、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管理制度及执行之间有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是对EMBA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缺乏深度。

  针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12月28日转发了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EMBA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该要求对EMBA教育的管理体制、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论文撰写指导和答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也出现了违反规定、执行参差不齐的情况。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就对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在2007年、2008年EMBA招生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并要求限期解决,否则将停止EMBA招生授权。

  一直以来,EMBA教育的另一个“卖点”,是国际化和案例教学,但EMBA发展至今,这一“卖点”也在经受考验。

  “请了几名留美或华裔学者来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国际化了。”在易定宏看来,目前EMBA所谓的国际化,主要是师资的国际化,“我认为国际化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国际化,包括教师的国际化、学员来源的国际化、学员去向的国际化、教学范围和方式的国际化。”

  在国务院学位办进行的EMBA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中认为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中,毕业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得票数占总票数的55.8%,境内非本校教师得票数占18.8%,两者合计约为75%;EMBA项目聘请的港澳台教师得票数占5.7%,外籍教师得票数占总票数的19.7%,两者合计约为25%。

  “希望授课教师少生搬硬套讲一些西方理论,有些在中国行不通。”一位曾就读于哈尔滨某高校EMBA的医药行业老总说,尽量多讲一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东西。他认为,EMBA课程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案例要不断更新,更多地采用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可以把EMBA同学的资源利用起来,将一些真实、新鲜的材料作为案例带进课堂进行分析研究。

  步入先进还需二十年

 【请了几名留美或华裔学者来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国际化了,国际化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国际化】

  谈到中国EMBA教育的未来时,相对于国际化,很多专家和EMBA学员则更加看重本土化。

  “相比于国外,中国的EMBA教育最大的优势是本土化。”易定宏说,未来中国的EMBA教育,必须聘请了解中国文化的华人优秀教授授课,必须针对中国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中国文化特征,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实现了本土化,才能实现国际化”。

  钱颖一认为,不断强化课程的研发与创新、深化对EMBA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是EMBA未来的生存之道。“尤其是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加入到未来EMBA教育当中,打造有中国特色的EMBA教育。”

  “清华经管学院在2012年12月率先进行了探索,发布了由‘天’、‘地’、‘人’、‘通’四大课程模块构成的EMBA全新课程体系。”钱颖一说,这四大模块的称谓就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清华EMBA教育希望带给企业和企业领导者的新境界是:天时、地利、人和、会通。”

  “过去西方教东方,未来东方也可以教西方。”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顶尖商学院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强调东西方的双向交流。

  有的专家则把对EMBA教育的整体设计与定位,看作是限制其未来发展的瓶颈。

  “EMBA教育应该由学历教育归为非学历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也就是把EMBA教育归为继续教育范畴。这样,EMBA应由面向社会的大学继续研修机构来承担,而不是由承担学历教育的大学管理学院来负责。学员可以接受培训,但没有硕士学位,也无研究生学历。这可以避免学校用这类教育进行文凭贩卖,同时也可引导学员们关注教育培训本身。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EMBA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历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具有较强的公益色彩;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从本质上说,是营利性教育项目。由学历教育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会让学历教育也染上浓重的商业色彩。二是由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监管主体不同,谁来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监管?会不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国家教育资源流失的问题?另外,非学历培训的财务管理是否透明,会不会出现将其归入单位小金库的问题?这些都值得警惕。

  作为一个中国管理教育特殊而不可分割的部分,EMBA一直都是在成就和问题中“摸着石头过河”。在获得国际认可的同时,中国EMBA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交替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中国特色、中国品牌的EMBA教育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表示:“总体而言,中国的管理教育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个别管理学院的排名进入世界前列,并不意味着管理教育已经由‘美国时代’进入‘中国时代’,如果中国想有一批商学院在管理研究与教育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至少还需要20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