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洪宇

  当前,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枢纽,以全面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统筹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将庞大而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变为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汇聚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提出了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结构和比例,兼顾教育普及和质量提升,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把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牢固基础。教育系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这既是当前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又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重大。

  坚持统筹兼顾,着眼全面协调

  当前,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枢纽,以全面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统筹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将庞大而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变为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汇聚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促进学前教育向公益性、幸福化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坚持科学统筹,坚持城乡学前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办园行为,全面加强学前教育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增加学前儿童的幸福感和愉快感。

  促进义务教育向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以均衡化带动标准化,使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实施”,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轮换交流制度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师资差距。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不让一个儿童失学。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高质量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这两大教育民生工程,提高教育惠民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高中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切实增加对高中教育的公共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快高中教育的普及,推动高中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多样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探索普职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的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促进职业教育向现代化、适应型发展。一是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格局。二是要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三是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同市场“零距离”对接,使重点建设专业与当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四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加快推进形成适应内外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创新型发展。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明确各类高校定位,实行错位竞争,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各级各类高校特色发展。二是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对外合作,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促进特殊教育向公益性、全纳性发展。坚持特殊教育的公益性,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行全纳教育理念,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强的精神。

  促进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法人属性、财政扶持等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促进终身教育向开放化发展。将建设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逐步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类型、多样化、多层次、多次选择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促进民族教育同步化发展。民族教育的发展要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为主题,同步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逐步扩大和提高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规模和水平。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完善四大保障体系

  健全教育咨询体系,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教育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为此,必须健全完善教育咨询的体制和机制,使之发挥思想库的作用。首先,应在国家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各层次的教育咨询委员会,构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咨询网络。其次,积极支持建立各种教育研究与咨询机构组织,特别是各种民间咨询与研究机构,完善教育咨询体系。再其次,建立健全咨询机构组织与人员的评估督导制度,保证咨询工作质量。最后,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不断提高教育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

  建立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济基础。因此,要建立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在2012年达到4%之后,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另一方面还要视国情逐步提高,在2020年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力争占GDP的4.5%。为此,一是应确保教育投入优先;二是完善各级教育财政预算决策程序,设置“教育经费类”级科目,建立科学的教育财政预算机制,确保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三是建立多渠道筹资教育经费的机制;四是建立教育经费投入考核问责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杜绝教育经费下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经费滥用现象;六是全面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问责,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七是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将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倾斜。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体系。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其次,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颁布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颁布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再次,要改革教师人事聘任考核等管理制度,实行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完善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爱教乐教。最后,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治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依法治教的前提是有完善的教育法制体系,真正做到发展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学前教育法》、《考试法》、《学校法》、《终身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民族教育法》;修订《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全面推进一揽子教育法律的出台和修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坚实的法律保障。

  (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