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校并进均衡迈大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李伦娥

  2013年长沙的第一场雪,让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更显气势恢宏。湖南师大附中派来了11人的团队到高新实验中学任教,高新实验中学已经是“师大附中”的第7所学校了。

  在长沙城区,“长郡”、“雅礼”、“砂子塘”、“大同”等“名校”托管、帮扶的中小学,至今已有76所,占城区所有中小学的近三成。来自长沙市教育局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该市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超过75.2%,这还不包括多所优质民办校。如果加上民办校,长沙城区300多万人口,基本不用为择校发愁。

  “长沙的基本做法是,强校带弱校,名校集团化发展。”长沙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华用最简单的语言解读这一现象。

  初衷:“弱校”要生存,“强校”求扩张

  曾在长沙市32中担任过6年校长的王景,提起当年长郡中学对学校的对口帮扶就直竖大拇指:“不然学校早就没有了。”2005年时的32中,是个“家长和孩子都以之为耻”的学校,全市72所初中里,32中各项排名“基本垫底”,电脑派位到位率不到50%。2006年,省示范性中学——长郡中学对口支援该校,派来副校长和一批骨干教师,送来电脑和打印机,还设立了奖学金。仿佛有神奇之手在“点化”,第二年32中就面貌大变:2007年,159名毕业生中,居然有51人达到“省示范”录取标准,此前这个数字一直是零。

  这些年,对于家住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的官锡安女士来说,教育给她最大的感受是,“城区名校变多了,可选择的机会多了”。她告诉记者,2011年她女儿上初中,女儿可选择的名优初中有4所之多。“名校并没那么遥远。”官女士说。

  就在几年前,长沙的学生家长可没有这么省心。“上个好的中学和小学,比上大学还难。”每到招生季节,家长们这样的抱怨不绝于耳。可上个好的学校为什么这么难?

  直接原因是城市的迅猛扩张。与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长沙这些年扩张极其迅猛,不到10年时间,城区面积翻了一倍,人口增加了100多万,还不包括流动人口。人口大量涌入城区,造成名校“一位难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时任长郡中学校长的王建华主动帮扶长沙市32中,且很快见效。2007年长沙市制定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城区中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规定,湖南师大附中等优质学校分别对口支援10所薄弱初中,派出校长、教师,一起磨课一起教研,几所“弱校”很快变了样。此后几年,在政府的“撮合”下,名校集团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

  王建华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目前城区共有初中学校72所,已有35所通过对口支援或托管的形式纳入7个名校集团,其中至少20所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也就是说,长沙只用7年时间,就补齐了初中教育这块短板。

  (下转第四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