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迎来“回流”择校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华跃 许建

  2012年秋季学期,原先只有90多名学生的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和平镇电站教学点,一下子多了19名“回流”孩子。这些孩子曾经想了各种办法去城里、镇上借读,现在却高高兴兴回到了家门口的学校。

  近日,记者在清浦区走访了多所农村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学生回流。为什么择校的学生又选择了“回流”?清浦区教育局局长杨长万告诉记者,这是该区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后,农村学校出现的新变化。

  电站教学点隶属和平镇中心小学,位于清浦与洪泽、淮阴三县(区)交汇处,离城区近60里路,步行到镇上要一个半小时。由于地处偏远,学额不足,一段时期这里成了办学条件改善的“盲区”,不少学生外出择校。

  “到中心小学就读路途太远,也不安全;在外借读要租房子还要家人陪读,家庭负担不轻。”杨长万告诉记者,在新一轮推进教育均衡的集中行动中,该区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把教学点、村小纳入办学条件改善总体规划,确保学生上学单程步行不超过40分钟。“这些学校服务的都是最基层的百姓,其中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这是清浦区委、区政府确立的指导思想。”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崭新的塑胶跑道、平坦的绿茵球场、洁净的水泥地面,还有教室内外清一色的洁白墙砖。据了解,2012年上半年以来,清浦区政府与和平镇政府共同投入150多万元,电站教学点面貌焕然一新,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及每间教室都按省定教育现代化标准装备到位。校长胡荣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环境、硬件设施与城区学校相比一点也不差。”

  发生变化的并不止电站教学点。从最偏僻的学校抓起,从条件最差的学校抓起,从每个教学点抓起,这是清浦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策略。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该区绝大多数乡镇都保留1至2个教学点。区教育局对这些村小和教学点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包括教学点在内,所有学校都铺设塑胶跑道,班班有电子白板,专任教师人人有笔记本电脑。

  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关键。清浦区的这些村小和教学点,原先的教师年龄都比较大。该区加强了对这些学校的教师配备,近年来新聘用的180多名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部分紧缺学科教师,在农村学校之间跨校任教。美术院校毕业的肖雅婧,星期一到星期三在盐河中心小学谢碾教学点执教,周四、周五到黄码乡严卓小学任教。2011年走上教学岗位的张璐,除了执教谢碾教学点5个班级的音乐课,在甘露棚教学点还有每周5节课的教学任务。甘露棚教学点校长周铭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所有课程都能开齐。(下转第二版)

  走基层记者·新观察系列报道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