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服务让小学校派上大用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办学方向,坚持走“积极适应、主动服务、增强活力”的办学之路,秉承办现代化、开放式教育的宗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致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真正做到了——

  ■邓立新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江苏省江都市的经济主体是农村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跳出“农门”,他们迫切需要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经济交通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接受正规化职业教育,根本无法实现。

  县级电大是电大系统伸向农村的前沿,根据江都市农村教育的现状和“三农”对教育的要求,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近年来一直紧密结合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服务“三农”的广度和力度,全面服务“三农”。办好农民课堂,让教师走出课堂、走上荧屏、走进田间地头传授实用技术,把科技、教育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科技示范园、种植大户为主构建学习中心,使电大教育更开放、更廉价、更灵活、更平民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江都学院致力于农民实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致富人、接班人、文明人。

  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为满足广大农村乡镇管理干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学历提升的需求,学校以电大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提供成人学历教育。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努力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学校深入乡镇宣传,招收乡镇、村组农村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先后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7年来共招收“一村一”学员1236人,已毕业519人。这些学员在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了农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另一方面,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县级电大,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现状,积极举办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学习方式自主化、教育管理监控立体化、教学支持服务人性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江都,目前有40%以上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是学校开放教育毕业的学员,有50%以上的财会管理人员是学校的毕业生,在乡镇村支书、村主任和村委队伍中有70%以上是学校“一村一”学员。

  以地方成校为阵地,培训新农村建设致富人

  近年来,江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为首的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45%,产量效益明显提高。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现状,学校及时拓展服务“三农”的技能培训项目,以13个乡镇为中心,以地方成人学校为阵地,以园区种植大户为对象,围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专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学校2010年秋季“一村一”毕业生、江都樊川镇永联村支部书记李松安种植的猕猴桃有1000多亩,年产值达700多万元。他致富不忘乡亲,通过樊川镇成人学校,组织、动员村民参加学校举办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让村民系统掌握猕猴桃种植实用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樊川镇猕猴桃产业越做越大,现已扩大到5000多亩,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百姓致富。

  以联合办学为抓手,转移新农村建设富余人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联合有关部门,针对本地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复员军人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建筑、电子、机械、数控车床等具有地区优势的行业技能培训。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联合民政部门,采取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年的复转军人进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计完成600多名复员军人的培训任务。同时,学校针对已经获得高中及中专毕业证书的退役士兵,动员他们报读开放教育课程、提高学历水平,目前已有260多人报考了开放教育本专科的相关专业。

  服务业就业门类多,最能吸纳农村劳动力,为此学校还积极开展与服务业相关的岗位和技能培训。2010年江都旅游、餐饮岗位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至今已经开设4期服装、餐饮培训班。此外,学校还与江都交警大队合作,专门成立了江都驾驶员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广大农民前来学习驾驶技能,目前参加培训的人员有2400多人。

  以职教资源为依托,培育新农村建设接班人

  江都职业教育80%以上的生源都来源于农村,学校以职教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后代的教育问题,培育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一是针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培养升级版人才。紧贴市场变化,适应产业发展,改造现有专业,开发新专业。根据企业需要,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针对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把学历教育和岗位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考核培训结合起来,对学员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多证制”。

  三是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动员在校的中职、高职毕业生报读开放教育课程,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是针对城乡就业面临的新形势,培养创业型人才。定期为中职、高职学生开设以“提升创业理念为前提、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提高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类创业培训讲座及课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以社区学院为基地,造就新农村建设文明人

  学校奉行“开放、灵活、实用”的原则,面向城乡社区全体成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一方面,学校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成立“农民学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站,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文化休闲、国家政策法规等学习资源,同时积极开展电脑基础、基础英语、保健、绘画、书法等各类大众技能培训和文化培训。针对“问题”农村青年,学校与司法部门联办“社区矫正教育中心”,帮助矫正对象改正不良行为,同时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学校主动为广大农村社区群众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学校的体育场、图书馆免费开放;专门建立了服务农民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有咨询台、报名处、农技知识介绍报栏和培训成果展示等,让农民学员在享受服务、学习培训的同时受到文化熏陶,努力把社区学院打造成为终身学习指导中心、现代教育服务平台。

  (作者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