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挂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张树伟

  日前,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传承人代表张美芳、吴元新、苗长强、林友华等50余人出席了命名暨颁牌仪式。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认为,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倡导和鼓励传承人在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同时,将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以及在保护与传承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有价值的保护方式方法等予以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远的立意,也必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这次命名和颁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共4个,分别是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张美芳)、南通市蓝印花布艺术馆(吴元新)、禹州市苗家钧窑有限公司(苗长强)和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林友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认为,研究基地的命名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举措。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特别强调研究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实事求是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就很难有反映历史本真、同时符合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规律的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这样说来,研究不仅是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已取得国内外业界高度认可的成果。专家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设立与命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创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声音     下一篇:雷抒雁和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