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不是一个“玩”的职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蔡庆玉

  2013年2月4日,央视一套《看见》栏目采访的对象是颜艳红,温岭“虐童”事件的施虐者。柴静的采访标题为《我不认识我自己》。我不但静静地看完了采访实录,而且还进到柴静的博客里,认认真真地看完了采访稿。

  沉重和忧患,是我看完这一期内容最真切的感受。

  柴静想追问颜艳红“虐童”的真实心理,所以她发出了一连串的追问:“你经常向孩子吼吗?”“这个吼是因为什么?”“你的目的是为了惩罚他们吗?”“你是想要支配他们吗?”颜艳红的回答都是否认的,她说不出自己为什么骂孩子,对自己做出的一系列的“虐童”行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而对把这些“虐童”行为拍下来放到网上的解释是“好玩”。这是一个让我感到很意外的答案,更是一个叫人寒心的理由。

  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作出“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重大决策,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都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只是当前幼儿教师参差不齐的素质,实在令人堪忧。

  当柴静问颜艳红:“你是想要支配他们吗?”颜的回答是:“我不知道。”颜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只字半语的解释或者辩解。也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她。这个“真实”让我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缺位,幼儿教师自我教育的缺失。

  颜艳红当初考进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表演艺术专业幼师方向的原因是,“幼师学费少,好找工作”;她理解的“幼师”是“带小朋友跟他们一起玩。在那儿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她对曾经求学的学校最深的印象是,“感觉跟混日子差不多”。她应聘时唯一记得的考题就是,“如果小孩磕碰了,该怎么跟家长解释”。

  我是一名农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我的身边,像颜这样选择幼师专业、走上幼师道路的人比比皆是。当下社会和幼师自身对这一职业的认识,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偏颇。

  大家都说,幼儿教师不过是“带孩子”,可是要知道这一个“带”字是大有学问的。“带”字首先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为人师表是更高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的穿着打扮、谈吐言论都是很“开放”的,正如事件中的颜艳红,上班之前本是一个朴素的女孩子,后来却“开始画浓妆,尤其是夸张的睫毛和眼线,装扮也越来越大胆”。其次,“怎样带”、“带得怎么样”、“带成什么样”等问题,应该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甚至是一辈子该研究的事情。

  我看许嘉璐教授在《朱永新教育作品》的序中这样说:“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热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业做得出色的。”

  我们的教育需要有朝圣的心态。因为它清贫、繁杂。尤其是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面临的教育对象既无知又天真,教师的心理压力相比较而言,也要大很多。很多教师不能适时调整自己心理,无法沉下心来观察儿童、研究教育,说到底不仅没有受到“理性的驱动”,也没有“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我想这也是频频发生体罚、虐待儿童的根本原因。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解决。入口首先应该是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毕业生;其次是增强公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理解和认同;再其次是幼儿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职责解读。假如走着走着,到后来不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甚至都“不认识我自己”了的话,这样的人生只能说是一种虚度和浪费。

  幼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每一个社会人和幼教人都应该深思。但愿,教育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孩子的童年多一些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三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将“百草园”还给孩子     下一篇:认识“水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