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区域教改的生命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高教师素养非一日之功,从长远看,“教无定法”,有多少个教师就可能有多少种教学风格,硬性统一教学模式可能伤害教育的元气,阻碍区域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赖配根

  没有活跃的区域教改,就没有教育改革生机勃发的局面。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任务要落地,就必须“眼睛向下”,关注并大力推进区域教改。但现实是,社会、媒体关注教育改革,往往将目光投向教育部,而对地方、学校却鲜有关注。于是,由上而下便成了教育改革的惯性,地方、学校的改革热情和自主性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今后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焕发区域、学校的积极性和生命活力。

  首先,应唤醒、呵护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教育良知。教育是一项崇高事业,需要责任的担当、理想的坚持。一个地方的教育厅长(局长)有教育情怀,其教育改革便充满活力生机。但是,随着社会功利思想大潮的汹涌,升学压力的增加,个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放弃了教育底线,向应试教育妥协,使学校教育扭曲变质。比如,有的地方一面转发上级禁止假期补课行为的通知,一面下达学校毕业生考试升入名校的指标。有的地方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之时,仍然无所顾忌集中资源重点办好几所学校,致使全县(市)一两所初中、一所高中“鹤立鸡群”。要让区域教改走上正轨,就必须唤醒教育厅长(局长)的教育良知,只有他们首先成为有教育自觉的人,教育才能守住底线。

  当然,教育厅长(局长)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比如有的地方政府给教育部门下达升学率指标,完成得好则重奖,否则就问责。教育局长即使胸怀理想,也只有徒唤奈何。因此,要积极推进区域教改,就须先从地方政府开始,努力让每个省长(书记)、市长(书记)、县长(书记)都尊重教育乃至有教育情怀。只有地方主政者尊重教育、礼敬教育教育厅长(局长)坚守教育良知、高擎理想火炬,区域教改才会欣欣向荣。

  其次,大力创造教师卓越成长、教育家办学的氛围和条件。区域教改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教师。经验和研究都一再表明,教改无万灵药,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师资。推进区域教改,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的素养,鼓励教师、校长成为教育家。可是,有些地方对教学改革的关注远大于对教师培养的力度。有的教育局长热衷于向学校推荐或统一推进某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师专业成长则不甚关心。提高教师素养则非一日之功,从长远看,“教无定法”,有多少个教师就可能有多少种教学风格,硬性统一教学模式可能伤害教育的元气,阻碍区域教育实现质的飞跃。与其这样,不如从“慢”处着手,以“笨”办法提高教师素质。比如,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为区域内教师、校长提供各种成长的舞台、条件,倡导读书、学习、研究,以理论的眼光审察教育改革实践,以鲜活的实践解读充实抽象的教育理论。如能培养出一批有自己教育思想、有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校长,则一个区域的教育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只有这种教育家型的教师,才会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实践,成为区域教改的活力源泉。

  再其次,鼓励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改革创新的活跃细胞。学校是区域教改的主战场,区域教改的策略关键是唤醒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改革创新的激情。目前,一些地方推进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品牌化发展等,就是力图使学校成为教育改革最活跃的细胞。但是,这些改革尚需进一步升华或制度化。比如学校品牌化建设,是要让每所学校自觉提炼独特的办学思想,培育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精神,其内在动力应该来自学校本身,但实际上,其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行政或校外专业机构。在改革初始阶段,什么力量推动都无所谓,关键是今后要转化为学校的自觉。如何让学校有这种自觉?靠制度。

  在人人都是教育评论家的时代,在社会、家庭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的今天,教育规律反而容易被淡化,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赋予各级各类学校明晰的办学自主权以及教育教学的权利和责任,解放学校、解放校长、解放教师,充分激发和保护他们的教育改革热情,并促使他们通过改革创新去赢得职业尊严。学校有改革激情、教师(校长)有尊严了,区域教改还愁没有动力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