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如何评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董少校

  “中国的农业怎么发展,让一帮管SCI的外国人说了算,这可真是怪了!”

  “社会科学不能停留在空中楼阁里打转转,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说这两番话的,是上海的两位科研工作人员,前者为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后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他们都对当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弊端深有感触,呼吁在服务社会中体现科研的价值。

  王武教授从事农业研究推广已几十年,2005年以来担任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对当前农业领域重科研、轻推广的现状非常不满。他说:“在农业方面,我们沿用的是苏联体制,教育、科研、推广相互独立,直接导致科研成果下不去,很难到达农民的手上。”

  王武认为,农业科研人员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江河湖海中,他们不愿意下去推广成果,根本在于评价机制的问题。今后有必要在科研评价中加大对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引导科研人员走到一线去,服务社会,真正让老百姓得益。

  这些年,谢耘耕教授致力于新媒体与社会的研究,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他的一批研究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采纳引用,提高危机预警与应对能力,直接影响了政府决策的过程。他认为,高校机构除了从事基础研究,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为区域政府、国家政府乃至国际组织服务。

  当前社会正在急剧转型,政府部门进行决策离不开思想库、智慧库的支持。谢耘耕认为,高校为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责无旁贷。

  “现在有些研究者只是自己设定一个靶子,自己去打,然后写出大块头的论文,读上去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实际是伪命题,空对空,缺乏社会针对性。”谢耘耕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必须扭转。科研的正道在于从现实中寻找素材、思路、方法,不能老是在空中楼阁里打转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术论文如何评价     下一篇:强学科才能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