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课堂 新评价—构筑学生的“精神长城”
近年来,山东莱芜市积极探索思品课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学校。像口镇中学的全员育人导师制、陈毅中学的德育教研中心新体系,莱芜市实验小学的生态教育等,可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现特刊发三所学校的经验,以飨读者。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古称嬴牟,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为世人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更是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与精神。199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亲临学校,挥笔写下“陈毅中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从此,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与陈毅元帅这个光辉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学校的发展也由此在“陈毅精神”的感召下,确立了“以德育人,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在“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动下,陈毅中学关注人的精神引领,大力实施“德育课程、德育课堂、德育评价”三大工程,构筑学生的“精神长城”,培养新时代新公民。
德育课程——源头活水
思想品德、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的主题教育内容相似,有的甚至重复,造成了课程内容的混乱和师生时间、精力的浪费,德育效果差。学校依托陈毅精神建校育人,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大主题(“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四大领域(心理健康、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国情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框架,大力弘扬陈毅精神,全面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拓展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外延,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每一个教育主题的学习任务,在实施德育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德育旧观念”,努力创建了“学生、情境、活动”为中心的“新德育理念”,整合了“思想品德”、“传统文化”、“安全教育”、“陈毅精神伴我成长”等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为新思品学校课程,把德育的各项目标分解到教学活动中,借助学科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德育、社会环境育人四个德育平台,学校德育更加灵活,更具实效,课程德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还创造性地设立“德育教研中心”,并下设“思想品德课程教研组”与“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行为管理研究组”两个分支机构,解决了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课程内容的重组与管理体系的重建,使陈毅中学形成了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规划、健康教育等地方与学校课程为补充形式,以班值日、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为践行教育阵地,以全员育人和分组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课程在“大德育”系统中的作用。
德育课堂——根深叶茂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只有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落实德育的有效性。陈毅中学结合学校的生命化课堂体系,从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出发,将活动式教学引入德育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明理知情课”、“践行评价课”、“主题活动课”三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是明理知情课:该课型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与其相关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知情明理,并通过各种鲜活事例的列举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二是践行评价课:此课型是教师为落实某个教学主题,在上完“明理知情课”后的后续课堂模型,它与“明理知情课”模型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教育序列。“明理知情课”重在针对某一教育主题让学生知情明理,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践行评价课”是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现实生活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三是主题活动课:是由思想品德教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教师、班主任或德工处(团委)等教师和部门,针对学生的某种典型思想与行为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类活动课,此类课型所涉及的活动,主要依托我校的学科社团来开展,如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探访陈毅战役指挥所、徒步行走齐长城、重温莱芜战役路、探访“山东红嫂”韩玉珍老人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亲历亲为中受教育;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与感恩同行”、“我身边的礼仪”、“安全伴我行”、“我的人生规划”、“青春碰碰撞”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以上三种课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在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序列”,真正构建了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陈毅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德育大学科、校本大课堂。
德育评价——风正扬帆
从教育的现状来看,弱化条目背诵类的答卷考试评价,强化学生行为表现的考察评价,构建全新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陈毅中学依托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思想道德评价落到了实处。
陈毅中学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第一个维度“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评价中,“教师评价”主要由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地方课程教师、校本课程教师分工,从不同的侧面按40%、40%、10%、10%的权重完成。其中,思想品德教师所提供的数据,包括学生行为观察、教育专题评价、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期中阶段评价、期末终结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评价内容,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每周班会,学生会反馈阶段评价结果,做到了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也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跟踪报告”,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积重难返”的情况。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我们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
一是学生行为评价,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制定本阶段学习评价指标,让学生实是求是地写出行为陈述报告,并给出自己一个等级评价。(2)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陈述报告在组内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平时的表现,调整等级比例。(4)师评部分留在课下,老师和学生干部,共同商议、全面平衡后给出等级评价。完成后,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评价,并签上反馈意见。
二是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论文答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针对每个德育教育专题积累素材,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专题小论文,学期末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学生从本学期的德育专题中抽取一个答辩主题,面向全班学生答辩。(2)档案记录。学期结束时利用成长档案袋记录法,把一学期中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过程性学习材料、学生本人、老师、小组成员和家长的评价材料装订入袋,其作用在于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更好地激发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以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用自身的师德师爱和社会万象作为教育资源,用新课程、新课堂、新评价理念去观照德育,通过“实践”这一路径为学生铺设一段通往社会、通往生活、通往幸福人生的跑道。
(作者刘廷绪,系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莱芜市十佳校长、莱芜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