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勤修养 三魂共一心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自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花鸟画艺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新中国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
他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弘扬先贤传统 谱写山艺新篇
在今年的腊梅花开时节,我们的老校长、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先生迎来100周年诞辰。在全校上下欢欣鼓舞、紧张忙碌地筹备各项纪念活动的时刻,我想借这个机会与老师们、同学们谈一下近期我对于希宁先生与山艺精神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传承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
山东艺术学院1958年建校,一代代山艺人,潜心艺术,矢志教育,在奠定学校发展基业的同时,也在不断为“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增添着新的内涵。于希宁先生曾诠释道:“‘闳’就是要博采众长,除了学本专业的,也要学相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求开拓视野,广取营养。‘约’就是要把学的知识或技能有所选择,有所消化。‘深’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美’就是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创新,攀登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峰,取得比较完美的成果。在这四个字中,‘闳’是基础,‘约’是手段,‘深’是过程,‘美’才是目的。”他说自己正是沿着这条教导,踏实习画,拥抱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争取不断创新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大师与大学精神往往会相映生辉。于希宁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之路,正是对“闳约深美”的写实性描绘,而“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也因为于希宁先生变得更加殷实饱满、鲜明生动,更具有了传承的内涵和张力。像于希宁先生一样的老一辈山艺人,以身作则,砥砺春秋,燃起了照亮齐鲁大地艺术教育之路的火光,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这火光更明亮、更热烈,照亮和引领莘莘学子走好艺术之路。
打造自强不息的山艺品格
每当我们翻开先生的画集,扑面而来的是铁骨冰魂、奇逸纵横的白梅的浩然骨气,是高古雄奇、灼灼如火的红梅的磅礴精神,是盘如卧龙、盎然勃发的藤萝的恣意韧性……于希宁先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梅花,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愫倾注给了笔下的花鸟鱼虫。站在先生的画作面前,透纸而来是热烈奔放、坚毅顽强、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派。虽抱憾未曾与于希宁先生对晤,但观其画如亲见其人、亲闻教诲,交谈虽无声无息,却直达心灵。通过大家满含深情的回忆文字我了解到,于希宁先生在颐养之年,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大胆探索,取法自由,在艺术创造中达到了真正的化境。“人渐渐老了,但艺术不能老,精神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于希宁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气神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慕。这种精神,是每一位山艺人应该自觉养成的优良品格。我们要把这种品格发扬光大,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中,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践行德艺双馨的山艺追求
于希宁先生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始终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践行着德艺双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书具老运灵根,修养宏深笔自浑。”于希宁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修养包含着政治修养、品质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只有当作者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雄浑深厚的作品。于希宁先生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决定于天才、品德、勤奋与修养。先生身体力行,一生从未间断才德修养,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凝聚着对祖国的深情和责任,在对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中寄寓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以真诚而朴实的行动彰显了“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也正因为如此,于希宁先生才能取得突出而全面的艺术成就,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最终成为了一位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大家。
对于传道授业的老师和正处于成长成才期的学生来说,大家对艺术的要求绝不能仅是止于艺,还要立于德,立于对社会、对民族、对艺术教育、对艺术发展的责任,要不断加强全面修养,促进个人成长成才。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向于希宁先生学习,率先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先进文化的表率;作为学生更应该向于希宁先生学习,在促进个人成才的同时,接过弘扬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为弘扬民族精神、发展艺术事业嬗递力量。
发扬尊师重教的山艺传统
想要办好一流的艺术大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建校以来,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就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于希宁先生讲到,“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因素在教师。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即具有一流的襟怀、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技能并且深谙教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教师”。他还非常重视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他看来,“所谓‘好’(的中青年教师),除了人品好、业务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发展的潜质。一旦选准了就要敢于‘投资’,不要怕有人攀比。只有鼓励好的,才能带动一般的和激励差的,学校好的学风才能建立,人事纠纷才能相对减少”。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如今已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保护好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辛勤培育起来的对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宏大气场,培养、壮大、充实好我们的师资队伍,形成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动力。
铸就敢于担当的山艺风骨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于刚同志来学校的时候,对我们提的第一点要求就是“担当”,希望大家都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越是在艰难时刻、越是在困难面前,更要担当起自己应担当起的责任,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人生负责。对全体山艺人来说,就是要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师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于希宁先生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先生的座右铭,是他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价值的深刻阐释,是一种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位艺术家,于希宁先生有着光大国画艺术的坚定信念和责任,他坚信:“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成就,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在上世纪“西化”思潮盛行的二三十年代,于希宁先生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人生有限,艺境无限,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好的事情又太少。我今年85岁,还有一个10年计划要去完成。希望为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再尽绵薄。”先生的一生,是担当起国画艺术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一生。
作为一位教育家,于希宁先生深谙艺术教育规律,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对学生因材施教,谆谆教导,育得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不在教育一线,于希宁先生还是心系艺术教育,心系学校,不断为我省艺术教育和学校发展倾注心血,曾先后于1998年捐款25万元在山艺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于2006年向学校捐款8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不求回报、忘我无私地默默支持着学校的发展与师生们的成长。
于希宁先生不仅一生对艺术和艺术教育勤奋执著,而且始终秉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一片赤诚,对社会关爱有加。他多次向国家和社会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1983年为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30余幅,1998年为支援抗洪救灾捐款15万元,2003年为支援医护人员抗击“非典”向省卫生厅捐赠作品10幅,2005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2006年向学校捐赠作品60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