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带着孩子去写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幼儿写生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和体现。幼儿在自由的创作空间里,在适宜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这比幼儿画一张“令成人满意的作品”要有价值得多。漫画中国网 供图

  ■侯朝宇

  “春天就要来了,大自然又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幼儿教师们开始带领幼儿到户外郊游和写生。但是,在和幼儿教师交流中,笔者发现,除了缺少必要的美术知识积累外,不少教师对幼儿写生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幼儿写生活动的开展。”

  可别误读了幼儿写生

  幼儿不会写生。许多幼儿教师表示,幼儿还很小,他们不具备写生的能力。因此,很多幼儿园不重视幼儿写生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写生的教育价值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表明,涂鸦期之后的幼儿已经处于绘画活跃的时期,极富创造力,他们完全具备写生的能力。

  写生是“复制幼儿所见”。有的教师认为写生要尽力使作品和看到的事物一样,即将写生等同于写实。事实上,写生即可以是写实性的,也可以是写意性的,甚至可以夸张变形。如果写生就是“复制”现实,那么人类有了摄影技术之后,写生这样的活动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幼儿时期的绘画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并非是对现实的完全模仿。幼儿期处于“眼”和“心”、想像和现实混沌合一的世界里,这就使得他们的画面中充满了自己的特质,包括身体动作的特征、性格和气质倾向、现实生活经验、愿望和情绪。画得像与一个儿童的艺术潜质和创造力并没有多大关系。要求幼儿画得像,违背了幼儿年龄特征,是不现实的。

  写生就是技法训练。成人写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造型能力和收集创作素材。一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写生也是技法训练。

  幼儿写生过程中,教师会强调形体比例、空间透视等美术技法训练,把成人的写生方法强加给幼儿。笔者曾在公园看到一个幼儿在写生,教师在孩子旁边指着一棵树说:“你看近处那棵树应该很大,你把它画得太小了。”这样的写生是机械的、枯燥的技能训练,是违背幼儿天性的做法。

  对于幼儿写生的误解,其根源在于成人本位意识,其结果是一方面低估了孩子对美好世界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另一方面抑制了幼儿探索世界、表达情感的愿望。

  让孩子做写生的主角

  在开展幼儿写生活动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所有关于幼儿的活动,都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幼儿写生也不例外。我们应放弃自以为是的成人标准,尊重幼儿的天性,学会欣赏幼儿那稚拙的、天真的、富有童趣的写生作品,让孩子的情感得以表达、让孩子的个性得以舒展。

  尊重幼儿爱自然的天性。幼儿对自然怀有一种好奇心和热爱之情。他们乐意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享受自然。大自然就是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挖掘其美育价值。

  鼓励孩子的创造。写生的过程是对对象进行取舍、概括、重组、把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个性化地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这些都是极富创造力的写生。幼儿写生对象就是美术创造的“诱因”,写生有利于幼儿心智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有一个幼儿在观察完红的、黑的、黄的金鱼后,画出了一条身上五颜六色的鱼。还有的孩子在写生花朵时,会在花的周围画上太阳、白云、小鸟……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当幼儿处在自由状态下时,他会展示自己真实的个性。写生就是给幼儿创设了自由的环境。这里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刻板的教师示范作品,幼儿可以活动、可以交流。艺术最不喜欢就是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是平庸。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要避免进行横向间的比较。我们应该理解、尊重、保护幼儿这种可贵的差异性。

  教师当配角重在引导

  教师的引导不是教师代替幼儿观察、不是单纯地告知幼儿如何去画。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应该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观察事物,自主思考,独立创作;还应该让幼儿发现自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鼓励幼儿用审美的眼光关照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画什么,幼儿自己来做主,尊重孩子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他比较熟悉的,或者能够给他带来新发现、带来快乐的东西。他在选择描绘对象时,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来决定到底画什么,这样幼儿就有了写生的动机和要求,进而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表现。

  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观察不仅仅是“看”,观察是整体地对比、发现。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先整体、再局部、最后再整体的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注重对比。对比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形体结构的前后、比例关系上观察,也可以从色彩的色相、冷暖、明度上去观察。例如,幼儿画一棵树,教师要带着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树的整体形态,将这棵树与周围其他不同种类的树进行比较,把握整个树的造型特征。

  注重幼儿对事物的真切体验。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认知是整体的,缺乏体验的认知对幼儿来说很难形成有效认知。

  我们不仅仅要引导孩子去看,还要去摸、去闻、去听,这样幼儿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就比较全面、真实。例如,让幼儿写生果树,让他观察果树的形态,触摸果树的树皮,他画树时就有可能画出树的不同肌理。写生水果,可以观察水果的外形、色彩,摸一摸水果表面,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幼儿就有可能用绿色来表现酸涩的味道,用黄色、橙色来表现香甜。对比课堂灌输的程式化的图式符号和教条,这样的写生课程对孩子来说,鲜活得多、生动得多、科学得多。

  引导幼儿表现自己的感受。在幼儿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写生要更多地发挥直觉的作用,把内心最初对事物的印象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感受。有感受的写生与没有感受的写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而这种感受必须源自幼儿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感受。例如把握物体不同的质感,孩子在充分的观察、体验后,就可能会用硬朗的线条表现石头的坚硬,用柔韧的线条表现小草的柔嫩。

  让写生的价值延伸到未来。写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与孩子进行启发性的对话,在自然情景的对话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对知识的探求欲。

  仍以写生树木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展幼儿对树的经验:树能不能高到云霄上去?树的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呢?怎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树的生长?还可以进一步就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一棵树或多棵树让孩子观察写生。这样幼儿对树的写生经验就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过程,他将不断充实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幼儿写生本质上是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而一个懂得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充盈着渴望、创造力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