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合作的艺术
人不能制造发展,就像鲜花的生长,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警惕工业模式带来的盲目自大,需要明白教育工作应与自然相配合。教育或促进人的发展,或阻碍人的发展,但是它永远不能创造人的发展。
■李伟
最近有很多关于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无一例外显示:大多数教师觉得自己不幸福。按照传统观念,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应该拥有精神上的巨大幸福感;国家日益重视教育,教师的收入日益提高、社会地位理应提升。那么教师们为什么感到不幸福?
陆有铨教授的《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一书,虽然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却探讨了当代教师的教育现实困境与值得警惕的教育理想,这或许能对感到不幸福的教师有些许启发。
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该书所涉及的教育问题极为广泛,但本书所探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者的使命是什么?
关于教育者的使命,陆教授明确否定了学校教育的万能性,这解除了教师们肩上的大负荷——学生学得不好,甚至在社会上出了问题,都是教师没教好,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作用或许是“万能”的,但学校教育的作用肯定是有限的。因为能够对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相对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人制定的,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发展的方向是被限定的。学校成了“教育工厂”。
陆教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工业生产模式味道。各级学校都用工业模式把自己改造成了“教育工厂”:学生教育过程程式化;教师的工作被分解为这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在对人的培养过程中,人的个别差异不再或者无法受到重视……在这一系列的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化。这就突显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把人等同产品,把学生当作有待加工的对象。
陆教授鲜明地指出:“哪怕是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也不能制造人的发展。”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现在的教育却想制造人的发展。这种教育现实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导致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往往想要制造发展:我教了,学生就一定知道;我做了,就肯定会有收获。
陆教授直言:“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标准化的教育带来的最大灾难,就是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意志,要求教师执行的是严格的程序,教师的创造性成了不需要的累赘物。长期以来,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都受制于这一点。”
教育应该是合作的艺术
虽然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陆教授引用了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艾德勒,关于人类所有的活动可分为两种艺术的观点:一种是操作的艺术,一种是合作的艺术。不能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如工业生产般的操作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理念:我是否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我有什么权力构建另一个人的发展?正如陆教授的反思:“我们动不动就培养人、塑造人,这本身就是教师的自大化。”
陆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工作应该是一种合作的艺术。”人不能制造发展,就像鲜花的生长,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警惕工业模式带来的盲目自大,需要明白教育工作应与自然相配合。教育或促进人的发展,或阻碍人的发展,但是它永远不能创造人的发展。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关系之中,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然而,学生也拥有一般人所具有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应该拥有的高贵素质,它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改变环境;它不但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而且造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止境的发展。除此之外,学生还具有“未完成性”。所谓未完成性,除含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意思外,更重要的表明了学生具有各种难以预测的可能性。换言之,在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教师,必须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与“未完成性”,并且转变“培养”的观念,采纳一种与学生合作的理念,共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与“未完成性”。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不压制
以创造力的养成为例,陆教授认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问题不在于如何培养,而在于不压制,不压制就是培养。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往往教师在‘好心’、‘帮助’的旗号下,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老老实实、辛辛苦苦地做坏事。”
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最为耳熟能详的要求是:教学工作必须紧扣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由教育者规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更有甚者,为了保证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育者往往会采用一些强制措施。这样,学习对于学生又是被迫的。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中,对于教师,衡量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学会了所规定的知识;对于学生,所能学会的,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模式无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应该认识到,“文盲”的概念已被更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能更新知识的人。同时,也应该理解“学习”对于学习者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认识到“教知识”不再是自己所应该承担的唯一职责。教师应将自己的责任放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之下重新审视,或许会发现困顿的教育现实与遥远的教育理想有了新的含义,并对自己为师为教的幸福感产生新的感受。
(作者系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教研室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