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走向自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崛起》蔡先金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质上,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我们理应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教育理念,架通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桥梁,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教育回归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本质。

  ■刘福才 张兴华

  理念具有定向作用

  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机构,其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世界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近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体现着时代对大学的不同需求,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大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首先需要一种理念层面的反思。“大学之理念在根本上是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内在逻辑,是大学存在之最后理由”。当下,中国的大学大多是按照“自在自发”的方式运营,很少按照“自觉自为”的方式前行。大学一旦从自在自发走向自觉自为,才会是中国大学理念自身的伟大变革。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教授的新著《大学崛起——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冷思考、热争论与务实践》一书正是致力于一种自觉自为的努力和探索。

  该书凝聚着作者8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融通了作者平日理论学习的感悟,总结了自己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切身经验,给人以一种耳目清新的阅读享受。全书以大学教育教学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着眼点,从应然和实然两个维度,洞悉了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吁求,剖析了我国大学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综观全书,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该书最显著的表述特点。该书既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宏观环境的广域透视,又有对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功用等事关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的冷静剖析,还有对大学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具体实践问题的谨慎反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探讨的和合教育理念及实践极富特色。

  打破人格养成的桎梏

  我国大学教育建国后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体系,专业划分过于细微,专业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人才培养以专业为界,画地为牢,桎梏了和谐人格的养成。这不仅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相背离,而且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相吻合。在本质上,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据此,作者鲜明地提出,理应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使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包容,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过度专业化教育问题,使大学教育回归我国社会文化传统的本质。这一洞见饱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论题。

  该书阐发了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作者提出“遵循两个规律、三个逻辑培养复合型人才”、“找准‘坐标系’,突破育人‘瓶颈’,走出康庄大道”、“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路径”等观点。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发现,作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解析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以教育理念为内核,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理论争鸣能够“上天”,实践探索又能“落地”,充分表现出作者极富远见的教育情怀、执着高雅的学术品位,以及踏实务实的管理风格。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如作者所言,“真正有效的实践一定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处于低级阶段的行动。而理论是思之产物,我们应该永远行走在思之道路上,揭开一切之遮蔽,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出一派澄明”。为此,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和合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文化的灵魂”等观点,详尽探讨了“大学美育的定义、使命、原则与对策”、“国学学科教育的出路”、具体推行了“百门课程改革”。既有理论创新的困惑与突破,又有实践探索的总结与再思。

  回归“和合”理念的教育支撑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明确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集中突显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条主线。眼下恰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势蓬勃发展这一时代契机,作者在深刻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冷思考”、“热争论”与“务实践”,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规模与质量矛盾提供了直接借鉴。他施行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提供了科学思路。他多年来倡导与推行的协同教学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成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他对大学美育价值的论述和国学学科的研究,直接推进了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履行。他提出的合和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大学教育找到了回归我国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教育本质之路。

  作为一位长期躬身耕耘在高等教育一线的学者型管理者,作者求真务实的学风、通俗而不失严谨的文风难能可贵。其著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对我国大学理念真义的追寻,以及由此衍生的大学教育实践探索经验及其展望,更是发人深思。在一定程度上,该书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针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应,给人以诸多启迪。

  (作者分别系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学博士、山东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是合作的艺术     下一篇:功夫在诗内更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