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的中国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侯杰 李净昉

  在今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既是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也是南开学校创校校长张伯苓的夙愿。

  由“洋化”到“土货化”:中国道路的选择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南开大学在建校时分文理商三科,其中寄托着张伯苓“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想。1924年秋,南开学校出现“轮回教育”风波。11月28日,学生宁恩承以“笑萍”为笔名发表了《轮回教育》,文章指出近代教育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就是一种转圈子的教育,你教育我,我教育他,他再去教育别人。

  学生的意见引发了张伯苓的反思,他意识到“此种教育既非学生之需要,复不适于中国之国情”后,便要解决脱离社会、脱离国情的问题。

  果然,张伯苓不仅改变外文授课、使用英文教材等方式,而且调整了课程设置、办学方针。1928年2月,张伯苓主持制订《南开大学发展方案》,确定以“土货化”为南开发展的根本方针,南开大学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志愿,“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正是张伯苓在办学方向上做出的重大调整,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由“洋化”到“土货化”的成功转化,标志着张伯苓探索出一条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

  “诸事可变,南开精神不可变”——弘扬爱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张伯苓不仅反复宣讲自己办教育的动机是爱国,提出“欲他日爱国则现在宜爱校”,期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爱国热情化为具体行动。为此,他将爱校分为爱人和爱物两个层面。所谓爱人,他提醒学生要“自爱爱人”,结交益友。至于爱物,则被他视为公德。“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在校先能爱物,而后始可望扩而大之。”正因为怀有“众人我所爱”之心,才能“爱其人自亦不应毁其物”。

  “爱的教育”成为张伯苓培养学生公德心的关键。他教导学生,由对世界万物怀有仁爱之心,延及爱校、爱群和爱国。他明确提出,与种族、宗教等因素相比,爱国心更能凝聚各方力量,统一行动。

  南开学校举办的各种集会都成为张伯苓实施爱国教育的重要场合。在讲演时,张伯苓用纯正的天津话向学生们讲述近代国家遭侵略、人民受奴役的惨痛历史。他的演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其言极其痛深,其感人至矣。同学少年受此剧烈之感触,顿有坐立难安之势”。在他看来,假如南开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诸事可变,南开精神不可变,一致为公,始终不愈”,那么不但个人的事业可以成功,而且国家的独立、富强也指日可待。最能体现张伯苓爱国情怀者,就在于他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破坏毫不畏惧。抗战胜利后,最让张伯苓感到欣慰的是南开没出一个汉奸。

  与世界名校并驾齐驱、东西称盛——尚未完成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张伯苓看来,“私”是中华民族遭受欺侮的最大症结。自私心太重,公德心太弱,导致国人“知有个人,不知团体。其流弊所及,遂至民族思想缺乏,国家观念薄弱”。

  如何从培养青年学生的群体意识入手,进而增强中国力量呢?张伯苓确立了“乐群”的理念,建立学生的群体生活。在他的推动下,各类学术研究会、学生自治团体、讲演会、校园刊物、新剧演出等层出不穷。因此,摒除自私心,培养公德心,便被张伯苓视为凝聚力量的要务。

  张伯苓发挥私立学校的优势,以本校学生、教师增加凝聚力,用外来学生、教师增加冲击力,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南开大学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摇篮。文科中有教授历史学的蒋廷黼、教授人类学的李济、教授政治学的徐谟和萧公权、教授英文的司徒月兰等人;理科中有教授化学的邱宗岳和杨石先、教授数学的姜立夫、教授物理的饶毓泰等人;商科中有教授经济统计的何廉、教授经济学的萧遽和李卓敏、教授商学的唐文恺等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开大学成为这些有为、有志学者步入高等学府的第一个阶梯,而张伯苓则成为他们的铺路人。

  清华校长梅贻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和戏剧家曹禺等人都是南开教育成功的典范。吴大猷说过一番颇为中肯的话:“南开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藉伯苓识才之能,聘用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的人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我以为一个优良的大学,其必须的条件之一,自然是优良的学者教师,但更高一层的理想,是能予有才能的人以适宜的学术环境,使其发展他的才能。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这是对张伯苓凝聚中国力量的最佳褒奖。他通过教育为中国培育“新人种(族群)”,为社会培训“新国民”,为国家培养救国的领袖人才的实践,将永垂史册。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为什么是百年梦想?就是张伯苓在1907年提出过何时在中国由中国人办奥运的梦想。希望他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提出的南开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并驾齐驱,东西称盛的这一梦想也能够早日实现。

  (侯杰系南开大学教授、张伯苓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净昉系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土货”校长张伯苓     下一篇:我的南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