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宗河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

  答:1995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六届,共有3320项优秀成果获奖,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高校普遍将其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出席颁奖大会并做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问:本届评奖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2011年9月,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配套文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刘延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期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就此正式启动。各地各高校兴起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热潮,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新举措。

  评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内容。本届评奖是继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活动,是对近年来高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本届评奖成果涵盖了高校学者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或提交的研究报告及普及读物。这三年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三年中高校学者共出版著作4.7万余部,发表论文93万余篇,提交各类研究咨询报告2万余篇。可谓精品纷呈,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显著加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共同发展,积极健康、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日益壮大,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这次受理申报的成果数量和最终获奖成果数量均突破了历届之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请简要介绍一下此次评奖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届评奖工作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成立了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各学部召集人及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奖励委员会。共受理全国679所普通高校申报成果5818项,经形式资格审核和公示通过,5586项符合申报条件的成果提交会议评审。2012年7月,来自高校、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的437位评审专家认真评阅后,确定了拟推荐获奖成果名单。奖励委员会审议核定了拟推荐获奖名单。2012年12月,对拟推荐获奖名单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同时发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同时致函有关学校,请学校党委对拟推荐获奖成果进行政治和学风把关。公示结束后,奖励委员会对公示期间共收到异议材料逐一进行了认真调查和裁定,最终确定了830项获奖成果。

  (下转第十一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